日本經濟有這麼一個極難解釋的大謎團:失業率降到2.8%,求才求職比接近1990年的高峰,儘管勞工奇缺,薪資卻不動如山。
國際貨幣基金(IMF)提醒,如果薪資停滯不前的問題不解決,全日本都會淪為輸家。
IMF日本部主任艾弗拉特(Luc Everaert)接受彭博訪問時說:「我們擔心勞工工資議價能力減低太甚,日本勞動市場有利資方的彈性給得太多。」
但勞動市場正是日本銀行(央行)總裁黑田東彥想努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因為日銀量化和質化的寬鬆措施,目的就在推升薪資,進而拉抬物價。薪資不漲,也可解釋為什麼經過四年的貨幣寬鬆,日本仍陷零通膨的邊緣。
經濟學家提出各種解釋,包括女性大量進入職場,勞工在多年通縮陰影下不敢提出加薪等等。但最近日銀出現一個新理論:生產力提升了,而工時減少了。
金融時報指出,多位委員最近日銀的會議紀錄提出的見解是,企業久經經濟遲緩,人力運用上漸嫌浪費,提升每單位勞動投入之產出(output per worker)的能力也受壓抑。
當放棄低生產效益的工作,業者根本不必替員工加薪。零售業就是一個例子。
其中一位委員解讀:「若零售業放棄大夜班,而非加薪聘請上這種班的人,勞動生產力就會上揚。零售業普遍改變原有作法時,日本整體勞動生產力就會上揚。」「營業時間縮減,也降低就業需求,短時間會抑制薪資成長,拖累通膨率加速的步調。 」
理論上來說,經濟數據所顯示的生產力應會升高,但能帶動消費的薪資不會增加。當勞工和工會著重於縮減工時而非加薪,或許有助解釋為什麼勞動市場緊俏,薪資卻遲遲不見起色。
日本工會寧捨加薪,也要爭取以全職員工終身就業,至於人數漸增的兼職、約聘、和臨時的工作,在工會幾無代表,也發揮不了作用。
IMF的艾弗拉特認為,日本已由有礙企業隨經濟變化調整的終身僱用制的一個極端,轉向非正式員工沒保障沒福利的另一個極端。艾弗拉特認為,勞資合約應折衷於兩者之間,像是讓企業重組人力,一面提供合理的資遣條件和福利,像是可攜式退休金。
他認為提升正式全職員工的流動率,無論對活絡薪資或有效分配勞力都有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