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7日 星期一

兩岸脫鉤?專業、商務來台銳減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18 第568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兩岸脫鉤?專業、商務來台銳減
陸獨角獸企業375家 分布56城市
2023年陸商貿物流總額126.1兆人民幣
京廣高鐵 全線時速350公里運營
外籍者享便捷支付 海南先行示範
陸5月經濟數據好壞參半 房地產仍拖累
商務來台緊縮 我業者難尋客戶
巴菲特減持比亞迪股 套現3.11億港元
陸社會消費品零售 升溫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編輯小語
兩岸脫鉤?專業、商務來台銳減
記者羅印沖、廖士鋒、黃雅慧、陳政/聯合報
中國大陸知名影星胡歌日前來台會影迷,颳起「胡歌旋風」,也為冰冷的兩岸關係注入暖流,但可能很少人知道,胡歌這次來台仍是以「短期專業交流」向我方提出「專案申請」,經文化部、移民署和陸委會等機關審查同意後才能入境,是一次「多方協力」下的結果。主演陸劇「繁花」爆紅兩岸的胡歌訪台,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的驚喜?

大陸人士申請來台,除觀光旅遊、社會交流(透過親屬關係)外,主要包括:專業交流(包含學術、科研、藝文、體育培訓、媒體駐點、短期專業交流等類型)、商務交流和健檢醫美三大類。據移民署統計,疫情前二○一九年,專業交流、商務交流和健檢醫美的入境人次,分別為約九萬、十萬和三點六萬人,顯示兩岸民間交流依然熱絡。

健檢醫美入境人次 3年來掛零

二○二○至二○二二年因疫情管制,上述三類入境人次大降,專業交流和商務交流入境人次最少時,一年均不到千人,健檢醫美則自二○二一年起「掛零」。而儘管二○二三年起疫情管制已解除,這三類入境人次仍因各項限制因素以致恢復緩慢,與二○一九年相較,去年全年專業交流人次僅恢復約百分之六,商務交流也只恢復二成八五,健檢醫美更掛零至今。

政府管制措施未因疫情消除而回復正常狀態,被認為是在兩岸關係越趨緊繃下,持續「兩岸脫鉤」政策路線,與賴清德總統勝選後提出希望與對岸恢復「健康有序」交流的訴求背道而馳。兩岸民間交流恢復牛步,更無助於緩和兩岸關係氛圍,為台海創造和平契機。

陸人來台 半數15類需專案申請

針對外界質疑,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梁文傑日前回應,大陸人民來台大約有卅個類別,其中十五類已開放到一般狀態,還有十五類需提出「專案申請」,他坦言「我們也正在盤點和思考,可以再開放哪些類別」。陸委會並強調,推動兩岸健康有序交流是既定方向,但應符合我方政策立場,恢復也需要「兩岸雙方相互配合及創造條件」。

然而,相較於我方目前仍對十五類大陸人士來台,要求透過「專案申請」方式提出,大陸方面對台灣民眾赴陸基本已回復至疫情前的狀態,包括個人赴陸旅遊、從事商務或專業交流、媒體赴陸駐點採訪等,與疫情前的申請流程和規範並無二致。

儘管政府就專業和商務交流陸續恢復開放,但部分所謂「放寬」政策實際上卻更為緊縮。例如去年八月陸委會提出陸籍人士來台商務交流新規,有業者直言是「開窄門、走小路」。兩岸學術交流也因為「專案申請」不易,往往只能改為線上進行,降低了交流的實質意義。大陸媒體來台駐點採訪也受限於「一案一審」嚴格規定,兩岸資訊交流隔閡漸深,更不利於緩和兩岸情勢。

 
陸獨角獸企業375家 分布56城市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重慶16日發布「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4」,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共375家。其中,超級獨角獸企業12家,新晉獨角獸企業72家。

中新社報導,2024中國(重慶)獨角獸企業大會16日舉行,長城戰略諮詢在會上發布上述報告。該報告的獨角獸企業標準是:在中國註冊,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獲得私募投資,且尚未上市;企業估值超過(含)10億美元為獨角獸企業;企業估值超過(含)100億美元為超級獨角獸企業。

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分布於39個賽道。前沿科技獨角獸企業成為主流,大模型、可控核聚變、新型儲能獨角獸企業加快湧現。「高端智能裝備與器件」賽道首次出現獨角獸企業。

獨角獸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報告稱,275家獨角獸企業擁有發明專利,企均超70件,較2022年增長56.6%。   

獨角獸企業所在地域呈現「高集聚、廣分布」特徵。報告稱,2023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分布在56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集聚超五成的中國獨角獸企業。合肥、武漢、重慶、蘇州等城市獨角獸企業新晉速度加快。溫州、揚州、宣城等7城成為獨角獸企業新城。   報告還分析了投資方:2023年新晉獨角獸企業中,近半數的投資方具有國資背景。中東資本作為投資新勢力加速入局,參投11家中國獨角獸企業。

這是長城戰略諮詢第八次發布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長城戰略諮詢董事長武文生在會上回顧了中國獨角獸企業八年來的發展。2016年至2023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從131家增長至375家,總估值增幅超一倍。累計139家獨角獸企業在大陸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超四成選擇赴港上市,同時,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的前沿科技獨角獸企業增多。

 
2023年陸商貿物流總額126.1兆人民幣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16日在河北廊坊發布的「中國商貿物流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3年中國商貿物流總額達126.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該報告由中國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共同編寫,在2024中國.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上正式發布。   

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社會物流總額為352.4萬億元,同比增長5.2%。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為14.4%。中國商貿物流總額達126.1萬億元,同比增長5%。商貿物流網絡日益健全,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截至2023年底,中國已累計改造899個縣級物流配送中心。

報告指,中國商貿物流發展呈現出批發業物流逐步向供應鏈服務拓展、零售業物流加快精細化轉型等特徵。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加快補齊,冷庫總量約2.28億立方米,冷藏車保有量約43.2萬輛,同比增長12.9%。餐飲住宿物流定製化服務快速發展,餐飲業全年食材流通規模達6.1萬億元,淨菜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住宿業物流需求恢復到2019年高位。  此外,進出口物流保持韌性增長,出口物流量同比增長6.7%,進口物流量同比增長13.0%,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170億噸,比上年增長8.2%。   

報告還對2024年商貿物流發展趨勢做出預測,預計隨著各項宏觀政策措施協同發力,消費需求持續恢復,中國商貿物流將由恢復性增長向溫和增長轉變。預計國際化方面,物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持續推進,國際物流大通道不斷延伸拓寬。

會上還發布「2023中國商業零售百強企業」,榜單顯示,中國零售百強銷售恢復向好。202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的銷售規模為3.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的銷售規模為3.4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增長3.3%,增速較2022年提升7.5個百分點。零售百強企業與中國商品零售市場恢復態勢保持一致。  中國商業聯合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王民說,2023年零售百強企業中,銷售規模超千億元的有5家。銷售規模在100億元至500億元之間的零售企業市場增長較快,共實現銷售額9317億元,同比增長9.1%。

分業態來看,2023年零售百強中,以奧特萊斯、便利店、購物中心為主的零售企業銷售規模實現兩位數的同比較快增長,增速分別為23.8%、18.4%和16.7%。

此外,區域內實體零售企業銷售規模較快提升。2023年零售百強企業中,區域內實體零售企業有64家,共實現銷售額9164億元,同比增長8.9%,增速快於跨區域實體零售企業7.5個百分點。

 
京廣高鐵 全線時速350公里運營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京廣高鐵武漢至廣州段(以下簡稱京廣高鐵武廣段)15日起常態化按時速350公里高標運營。至此,京廣高鐵全線實現高標運營,路網整體效能得到進一步釋放,沿線城市旅途時間再壓縮。

中新社報導,京廣高鐵是大陸「八縱八橫」高鐵網縱向主通道之一,線路全長2298公里,途經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6省市,貫穿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區域、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

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客運段副段長尹恆介紹,京廣高鐵全線實現常態化按時速350公里高標運營後,運輸能力總體提升4.2%,旅途時間進一步縮短。其中,北京西至廣州南最快旅行時間為7小時16分、壓縮22分鐘,武漢始發至廣州南間最快旅行時間3小時22分、壓縮24分鐘。

在此之前,包括京滬高鐵、京津城際、京張高鐵、成渝高鐵及京廣高鐵京武段在內,中國已有5條線路以350公里時速常態化運營,總里程超過3000公里。

以京廣高鐵全線高標運營為契機,每日8時至18時,京廣高鐵武廣段每小時安排開行1至3列停站少、速度快、旅時短的標桿列車,增開武漢至深圳北7.5對始發標桿列車,滿足不同時段旅客高品質出行需求。同時,首開武漢至珠海標桿列車,全程只需4小時38分鐘。

 
外籍者享便捷支付 海南先行示範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今年以來,大陸積極優化入境旅遊支付服務,正在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海南打造支付便利化「先行示範區」,外籍人士一入境就能使用便捷支付。

中新社報導,海南推出試點的「海南放心付」平台。出租車司機只需在具備NFC(近場通信)功能的手機上下載安裝「海南放心付」APP,即可替代傳統POS機進行刷卡收款,外籍人士可直接使用VISA、MasterCard等境外銀行卡支付。   

除了「海南放心付」平台,海南以「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思路在海口、三亞進行支付試點,滿足外籍人員需求。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南國際化支付服務示範區,今年數百家商戶配備了可受理外卡刷卡的智能POS機。目前商家支持外卡支付、現金支付和移動支付三種方式。海口騎樓老街的太陽河興隆咖啡店店長符傳貴說,騎樓老街每天都有很多境外遊客到訪,現在附近銀行網點可以境外銀行卡ATM機取現,店內既可以境外銀行卡刷卡,也可以微信或支付寶掃碼,給境外人士多種支付的選擇。

中國人民銀行海南省分行表示,截至5月末,海南省全國性銀行機構布放支持境外銀行卡取現ATM機覆蓋率已達97.98%,全省可受理境外銀行卡商戶2.85萬戶。今年前5個月,海南省移動支付累計服務境外用戶超5萬人,交易筆數和金額分別為2023年全年的1.71倍和1.55倍。從出租車到酒店,從餐飲店到旅遊景區,海南各行業的外卡受理、外幣兌換等便利化水平都在提高。   「以前境外客人以現金支付為主,今年越來越多採用電子支付」。海口寶發勝意酒店副總經理康凱敏說,酒店支持境外銀行卡的便捷支付,一些境外遊客還開通微信或者支付寶的移動支付,「支付方式多元化,支付過程便利化,境外遊客體驗感更好,消費意願更高」。

 
陸5月經濟數據好壞參半 房地產仍拖累
台北17日電/中央社
中國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5月國民經濟數據,在「五一」假期帶動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創3個月高點,不過,工業及投資增速不如預期。分析指出,房地產疲弱仍影響居民消費和投資。

根據官方發布數據,在消費方面,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民幣3兆9211億元(下同,約新台幣16兆6815億元),年增3.7%。1至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兆5237億元,年增4.1%,顯示市場銷售增速回升。

不過,5月份,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5.6%,增幅低於預期的6.2%。其中,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分別年增7.5%、10.0%。

今年1至5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8兆8006億元,年增4.0%,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9兆7810億元,年增0.1%,略低於市場預期。

中國救房市措施仍未見明顯成效。今年1至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約4兆元,年降10.1%;其中住宅投資約3兆元,年降10.6%。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年降20.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年降23.6%。新建商品房銷售額約3.5兆元,年降27.9%,其中住宅銷售額年降30.5%。

另外,5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年增4.8%,比上月加快1.3個百分點。其中,訊息傳輸、軟體和訊息技術服務業增幅最大,年增12.9%,

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與4月份持平。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指出,有效需求不足,供需不平衡,物價水平偏低,部分行業面臨復甦困難與挑戰,房地產對內需復甦影響仍較大。

澳新銀行中國市場經濟學家邢兆鵬指出,中國5月經濟維持「冰火兩重天」。出口帶動工業增長和製造業投資有明顯上升趨勢,而房地產疲弱仍影響居民消費和投資。

保銀資本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與4月相比,5月工業生產放緩,零售銷售略有改善。高頻數據顯示,6月份的經濟走勢疲弱。房地產行業一系列政策放鬆措施尚未提振全國範圍的購房需求。

 
商務來台緊縮 我業者難尋客戶
記者廖士鋒、黃雅慧/專題報導/聯合報
新冠疫情後受我方邊境管控措施影響,大陸商務人士來台遲遲未能回復到疫情前規模。儘管疫情早已解封,但對陸籍商務人士來台的限制仍僅有部分鬆綁,嚴重衝擊「後疫情時代」兩岸交流。

去年八月,陸委會提出所謂「放寬」陸籍人士來台商務交流,即有業界人士反映新規限制更嚴格,執行上也有諸多困難。其中來台「參展」項目,邀請或受邀單位須為「參展廠商」;至於「觀展」則要求陸方受邀單位須為我方參展廠商之「合作廠商或具合作潛力之廠商或買家」。上述規定乍看是免於走「專案申請」流程,實際上仍形成新的障礙,且與疫情前相比收緊許多。

長期經手兩岸會展事務的王姓業者指出,正常狀況應是展覽主辦方去邀請全世界的買主,而不是由參展廠商邀請,展覽目的是促成尚未合作的雙方能在其中找到合作對象,「現在很多條件規定不是很合理」,他認為沒辦法讓潛在客戶彼此對接。

專門協助承辦大陸人士赴台觀展、參展的旅行社業務陳先生指出,上述規定會有幾個問題,一是沒辦法大規模邀請,二是必須要有布展的廠商才能邀請,換言之,中間會有費用,等於邀請的門檻變高。

據其了解,移民署握有生殺大權,業界只能在申請時盡量提交能夠證明企業營業額很大、與台灣往來金額大、採購需求大、市占率高、對台灣重要性強等方面,刻意凸顯出「必要性、急迫性、不可替代性」。不少大陸公司也會考量,不過是想去台灣,但公司各種資料、商業機密都要調出繳交申請,有些業者乾脆就不申請了。

 
巴菲特減持比亞迪股 套現3.11億港元
記者林茂仁/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股神巴菲特旗下波克夏再次減持比亞迪股票,港交所昨(17)日公布文件顯示,6月11日,波克夏以每股230.46港元的均價減持134.75萬股比亞迪H股,合計套現約3.11億港元(約新台幣12.4億元)。其持股比例由7.02%降至6.9%,持股約7568.61萬股。

澎湃新聞報導,波克夏上一次披露的減持資訊為2023年10月25日,持股比例從8.05%降至7.98%。

據港交所披露易規定,大股東增減持股票只有橫跨某整數百分比時,才需要作出披露。從持股比例看,在兩次已披露資訊間,波克夏還有賣股。2008年9月29日,巴菲特旗下波克夏斥資18億港元以每股8港元認購比亞迪2.25億股股票。自2022年8月24日首次減持比亞迪以來,已多次減持比亞迪。

 
陸社會消費品零售 升溫
記者陳政錄/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17)日公布,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人民幣3兆9,211億元,年增3.7%,較上月加速1.4個百分點。大陸國家統計局稱,5月中國經濟運作整體平穩,主要指標回升,新動能較快成長。

大陸國新辦昨日舉行記者會,由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劉愛華公布5月主要總體經濟數據,劉愛華表示,受「五一」假日、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顯效、「618」提前開賣等因素影響,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3.7%。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測算,5月社零總額季調後增長0.51%,達到今年以來最快增速,但仍弱於歷史同期平均1.1%的增速。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5月社零總額同比增速反彈主要原因是今年五一長假全部落在5月,而去年有2天落在4月,因此假期錯位效應對今年5月社零增速有一定推高效應。同時,近期政策面推出汽車、家電、家裝等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對家電、家具等商品需求也有一定提振。

溫彬說,從消費意願看,五一出行人數創歷史新高,反映居民消費意願仍在,但主要體現假期集中釋放,假期過後即出現回落。

 
台積電展開關鍵戰役 劉德音獨家一手告白
若論台積電這些年來的鮮明改變,劉德音說,現在的台積電,不只是台灣的台積電,更是「世界的台積電」!確實,一句「世界的台積電」,背後隱含著許許多多的危機應變與關鍵決策。面對地緣政治的驚天變局,劉德音說,過程中「沒有所謂的關鍵一刻,從來沒有一次是簡單的是非題,每一次,都是高難度的問答題。」

把台灣帶往更遠的地方 閱讀,是我們最短的距離
台灣是華文世界的出版重鎮,更是出版量高居全世界第二的國家,而在眾多出版品當中,有1/4為翻譯作品,足見台灣讀者對於外來文化的開放態度。而從另一面來看,台灣的出版品,又有多少可以突破同溫層,被帶到更遠的地方?疫情期間,台灣在國際社會漸次引起關注,連帶地,國際書市也捲起一陣台灣熱潮。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