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可愛可以征服全世界?期望新人只「跟著流程」工作就好,是合理的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20 第133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可愛可以征服全世界?從Kitty到米奇,可愛是如何席捲世界?人類大腦抗拒不了!
期望新人只「跟著流程」工作就好,是合理的嗎?打造溝通無礙的成功團隊
我們能夠做什麼?當少數金融機構控制一切,新一輪經濟和政治危機,正在成形

新書鮮讀
可愛可以征服全世界?從Kitty到米奇,可愛是如何席捲世界?人類大腦抗拒不了!
圖/如果出版社
書名:《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內容簡介:從Hello Kitty到米奇、唐老鴨,可愛是如何席捲世界的?人類大腦抗拒不了的可愛事物,都有什麼共通點呢?

臺灣第一本探討可愛本質的書,帶你一窺可愛的魅力,讓你了解我們內心最強大的心理衝動,是如何重塑全球風格和文化!「可愛」是一個具有普遍感染力的形容詞。當你脫口而出「好可愛哦!」更代表了一種審美觀,也跟心理學和生物學有著密切關聯。可愛,是一個文化和生物學糾纏在一起的領域!

看到天真無暇的嬰兒,或是一隻毛茸茸的小貓,會觸發我們關愛和保護的心理本能。究竟是這些可愛的東西觸發我們關懷,還是擁有這些可愛特徵的事物,本身就代表著無害和柔順呢?可愛,讓全世界瘋狂著迷!

•米老鼠初次登場時,頑皮狡猾而且無禮,與今天的形象天差地別,是什麼改變了它?

•日本卡哇伊文化在全球大放異彩,是偶然?還是背後有什麼原因?為什麼卡通人物幾乎都有著相同的特徵──頭和眼睛很大,手和腳卻很短?政令宣導大使、各鄉鎮的吉祥物,是什麼時候開始被可愛的角色們取代?可愛美學如何攻占消費市場,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

可愛研究的先驅,帶你一探這百年來席捲世界的可愛美學!本書作者戴爾開創了可愛研究,講述了可愛文化在世界傳播的精采進程。從流行品牌到蘿莉塔時尚(Lolita fashion)、兒童卡通以及Hello Kitty、皮卡丘勢不可擋的崛起。本書不僅深入探討了日本「卡哇伊」文化令人驚訝的古老起源,也揭示了全球化世界的跨文化散播。如果可愛的東西真的能重塑我們的大腦,它也將幫助我們回答動物馴化的神祕起源……一本有關可愛的迷人文化史,書中可愛美學的精闢討論,將讓你讀起來欲罷不能!

作者介紹:約書亞.保羅.戴爾,東京中央大學美國文學與文化教授。一九九○年代移居日本。戴爾開創了可愛研究,曾以專家學者身分,受邀於《紐約時報》、TED-Ed、CNN、國家地理雜誌、衛報、《The Cut》(紐約雜誌旗下的時尚雜誌)、線上時尚媒體Refinery29以及美國科普雜誌Discover,討論可愛。

搶先試閱:〈「漫畫之神」:手塚治虫〉

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化中可愛元素的主要傳播者。據說,他在每位動畫師的桌上都貼了一張紙條,提醒他們:「記得可愛!」但要比可愛,日本大師的程度遠超過迪士尼電影。這位大師是被尊稱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1928-1989)。

前文已經提過,有些人把漫畫的起源追溯到十二世紀的《鳥獸人物戲畫》。在江戶時代,「漫畫」一詞指的是畫家速寫本中不相關的草圖集。著名版畫藝術家葛飾北齋(約1760-1849)出版了十五卷這類的素描,主題包括臉部表情、動物和植物、半人怪物和神話生物,其中許多都充滿諷刺幽默。葛飾北齋的漫畫大大影響了莫內、竇加、高更(Gauguin)和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等藝術家。這些漫畫於一八五六年出現在巴黎,實屬偶然,也許是被當作盛裝瓷器之箱子的填充紙。

現代漫畫的靈感來自於一九一九年,一位日本報社記者從美國帶回了連環漫畫。到了一九三○年代,大量美國和日本的漫畫與卡通人物,都有年少可愛的外表。

在這樣的環境下,手塚治虫從小學開始畫自己的漫畫。男孩間常常藉由畫漫畫來取笑他們的同學和老師。被抓到的話,通常這些漫畫會馬上被沒收,但手塚治虫是個罕見的例外。十一歲的時候,他的作品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熱切期待。我在東京一家博物館裡看過他學生時期的作品,他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能在畫作中注入活力和個性,實在讓人驚歎。

戰後,手塚治虫放棄從醫,成為全職漫畫家。與華特.迪士尼不同,他創作了自己的故事。他不迴避暴力主題,但一定會讓自己的漫畫看起來很可愛。手塚治虫是日本卡哇伊往往比美式可愛更顯稚嫩的原因。他逐漸加大了額頭和眼睛,讓臉頰凸出,身體變得更圓,直到他的角色比啟發他的迪士尼角色還要可愛。

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可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角色,地位相當於米老鼠。他是個機器人男孩,心臟是核反應爐,大腦是電腦。他的個性溫和無私,長得稚嫩。在手塚治虫的故事中,小金剛是科學家為了取代逝去的兒子所創造出來的。科學家意識到他的機器人兒子永遠不會長大,於是把他賣給了馬戲團,但小金剛從未動搖,一直保衛著人類和機器人世界。他領導了一場機器人抗爭,為機械生物贏得了自己的權利法案。他也建立了一個由機器人和人類共同工作的社群,來繼續對抗不公不義。

小金剛這位高科技超級英雄,雖然有力量,但也有天真可愛、永遠不會長大的外表。他總是樂於幫助有需要的人,至今仍是一位全國偶像。與手塚治虫筆下的其他角色一樣,他代表一種孩子般的純潔,給日本一個機會,能把帝國思想和戰爭留在過去。手塚治虫把主角變得可愛,提供了另一種男性氣質,來取代日本法西斯帝國主義之下的陽剛和功利主義。

手塚治虫能夠做到這一點,不僅僅是因為角色的外表。事實上,可愛的角色以前曾經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被用來鼓吹法西斯或帝國主義。例如,一些戰前的日本動漫,曾經將殖民地人民描繪成可愛的動物,樂於幫助日本人建造飛機跑道或軍事基地。

雖然小金剛看起來像個小孩,但在手塚治虫漫畫中的敘述卻一點也不幼稚。孩子氣的特徵,讓小金剛在行事上也可以是少年的樣子,和故事中理應成熟卻爭權奪位的大人,形成強烈的對比。

漫畫和動畫學者湯馬斯.拉馬爾( omas Lamarre)指出,《原子小金剛》是史蒂芬.古爾德「逆向成長」的完美範例。這個機器人男孩永遠不會長大,讓手塚治虫可以把少年的美德呈現成進步的價值。小金剛的可愛,顯示年少、弱小、無害不一定會輸給成年、強壯、力量。小金剛年少的天真和機器人身體,一樣可以很有力量。因為如此,拉馬爾認為,我們不應該將可愛視為僅限於勞倫茲之嬰兒圖式中的視覺特徵。可愛不只是關乎外表,還涉及行為。

如果純真無邪是與可愛相關的唯一優勢,我們仍然會陷入浪漫主義的觀念中,即童年是一個逝去的伊甸園。然而,幼態延續也包括青少年的行為,如友善、好奇、認知的可塑性與彈性。將這些特質放到可愛的定義中,不僅有助於解釋米奇和小金剛等角色的流行,也為人類演化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人類進化示意圖〉( e March of Progress)很有名,圖解了人類演化的假定階段。左邊是一隻猿,指關節觸地。右邊是各階段的原始人,每個都站得更直、更高一些。最終演化成智人,大步邁向光明的未來。這種線性且漸進的演化觀念,在科學界已經受到質疑,但在文化中的影響力仍歷久不衰。不過,幼態延續挑戰了所謂「成熟就是進步」這樣的觀念。

米老鼠、泰迪熊、馴化動物和人類,都出現幼態延續的情況。手塚治虫的小金剛也顯示,幼少特徵持續到成年期,有潛在的好處。一開始,這看起來只是對可愛的偏好,現在似乎隱藏著深刻的意義。接下來,我們關注幼態延續其中一個和可愛很有關係的特徵,來探索這些意義。

⏩⏩閱讀更多 如果出版 約書亞.保羅.戴爾《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期望新人只「跟著流程」工作就好,是合理的嗎?打造溝通無礙的成功團隊
圖/時報出版
書名:《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內容簡介:非關距離,向心力才是王道!本書將協助管理者:重新設計你的團隊;打造希望及需要的文化願景,並向它邁進!遠距團隊就是:無論身在何處,均能透過有意識的團隊文化、積極的能量、合作、創新和人際關係,來攜手努力實現共同目標的一群人。只要利用溝通、合作和團結的三個C模型,領導者都將能克服例如距離偏見(proximity bias)和日漸惡化的社會關係,打造一個人人得以平等參與及提升價值的工作環境。

三個C指的是: 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ohesion

•溝通Communication——溝通雖然是生而為人的一個基本部分,但它也是成功工作的重要基礎。沒有它,團隊就會瓦解。

•合作Collaboration——遠距領導者一直被誤導的想法,若想要擁有合作的團隊,就必須先有實體的在場(physical presence)。但事實上,距離的遠近與合作的成功沒有關係。

•團結Cohesion——此面向包含明確非結構性的構面,例如關係、信任和責任感。雖然難以衡量,但一個團隊的團隊對其成功十分關鍵。

各個層級的領導者將利用這個框架,來學習評估、設計並發展其溝通管道與遠距合作的方法,以及促進團結的能力,來建立成功的遠距團隊。雖然混合型態的團隊文化會有所不同,但只要方法得當,它可能會比以往的文化更適合我們。

作者介紹:凱文•艾肯貝瑞,凱文•艾肯貝瑞是世界公認的領導力發展和學習方面的專家,也是凱文•艾肯貝瑞集團執行長。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他曾與來自五十三個國家和世界各地組織的領導者合作。曾兩度入選為由《Inc.com》雜誌評選的全球百大領導力和管理專家,全球著名研究機構Global Gurus也將他列為領導力思想領袖排行榜的第二十二位。

作者介紹:韋恩•杜美,二十五年來,韋恩•杜美一直對人們在工作中的溝通(或是不溝通的)方式深感興趣。他在過去十六年裡都專注於不斷變化的遠端工作和虛擬交流世界,而且不只是研究而已——他也每天都將其付諸實踐,既帶領著遠端團隊,也會在家或其他地方工作。韋恩在該領域的工作得到了國際認可,曾受管理學大師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讚譽為「領導力領域最獨特的聲音之一」。

搶先試閱:〈打造參與感:領導、輔導和提供回饋〉

與員工交談的過程,就是傾聽他們心聲的最佳機會。如果你感覺到有什麼不對勁—他們不再投入,或者他們的行為方式與團隊其他成員格格不入—作為領導者,你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奇心,更深入地了解情況。

確保人們知道如何展示他們對團隊文化的參與和承諾的最佳方法,就是以身作則。如果我們的行為符合團隊成員的期望,他們就會模仿領導者的作為。他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在進行輔導會談或一對一面談時,你可以聽到人們的實際情況。積極傾聽,並留意那些表明事情不對勁的字詞或短語。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傾聽的內容:

•提及團隊工作時,反覆使用「我」而不是「我們」。

•不願意擴展思維。即使你提出的是開放式問題,他們似乎也不願意發言或給出詳細的答案。

•消極應對的語言,例如「隨便」或「我不在乎」,尤其要注意像是「還可以」這類看似安全但有誤導性的用語。

在引導輔導對話時,多傾聽比發言要來得重要。正如我們在前幾本書中多次提到的,要給團隊成員先發言的機會;他們至少應該佔所有發言的百分之五十一。

認真傾聽,也不要害怕提出後續問題。你可以問的最有力的問題之一,就是:「你為什麼這麼說?」你會對自己聽到什麼感到驚訝,而且可能不太喜歡其中的某些內容。即便如此,這也許正是你需要知道的,說不定還能給你一個鼓勵和幫助團隊成員選擇重新參與的機會。

自己以身作則投入

身為領導者,你是一個榜樣;人們都在關注你的一言一行。你是否投入參與?你關心工作和員工嗎?你是否願意多付出一點,不是因為你必須,而是因為你願意這麼做?你是否在工作中找到了熱情和意義?

他們從你身上看到了什麼,給他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愛默生曾說:「你的行動所展現出的一切,遠勝於你的言語。」請記住,你的意圖雖然很重要,但人們用來評斷你(以及每一個人)的依據,是透過他們的所見所聞,而不是你的意圖。

如果你想讓你的團隊成員選擇參與,你的示範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武器。

注意平衡

參與是件好事—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但也要有個限度。希望受到關注的團隊成員,尤其是遠端工作的團隊成員,可能會覺得自願參與每一件事、隨時回覆郵件和參加會議,將被視為一種正面的表現。而領導者往往績效都很出色,尤其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這可能是他們獲得升遷的原因。

我們能否在高度投入工作、獲得所有個人和組織利益的同時,仍然擁有自己的生活?

我們辦得到。儘管對於不同的人和生命中的不同時期來說,平衡可能是不同的,但這種平衡非常重要。優秀的領導者以身作則的是投入參與,而偉大的領導者以身作則的則是工作與生活的穩固平衡—因為這也是他們的團隊所需要的。

是個別情況,還是多數人都這樣?

如果你確定存在缺乏參與的情況,請問問自己這個問題:這是個別情況,還是一種爆發?

如果只是個人問題,那就盡力去探究缺乏參與感的根源。幾乎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地投入團隊。我們總會有幾天過得不太順利,積極度和行為也有碰上低谷的時候。一句善意的話、示意他們在工作中的價值和他們的重要性,以及對於理想團隊文化的提醒,都會有幫助。

倘若有具體的挑戰,身為團隊領導者,請盡你所能地提供協助。他們也許需要培訓,或可能需要與其他隊友進行討論,這是你可以幫忙促成的。如果他們的私生活中有什麼事情影響了他們的工作,也請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

如果不參與團隊的現象更為普遍,那麼也許是時候向團隊提出這個問題了。同樣地,領導者需要少說多聽。同時也請考慮採用非同步和匿名的方式來了解團隊的情緒,而不是召集所有人開會來「討論問題」。此外,你並不是想要「處理」他們,而是要了解他們為什麼選擇不投入;看看你能做些什麼,來協助他們改變選擇。

如果團隊文化似乎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那就找出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你的團隊設計需要重新檢視,也可能是你可以解決的外在因素。

比方說,團隊組成以來的人事變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了團隊文化。期望新人只要「跟著流程」工作就好,是合理的嗎?還是應該重新審視和評估團隊設計,並設定新目標?

無論人們自團隊抽離的原因是什麼,領導者或團隊成員最不該做的就是置之不理,希望問題主動消失。問題很少會消失,而且往往會擴散到團隊的其他成員。雖然我們都不喜歡愁雲慘霧的感覺,但好發牢騷的人卻很愛互相取暖。

投入參與來自於個人的內心,但這並不意味著領導者和隊友無能為力,無法協助人們選擇參與他們的工作、團隊和理想的文化。

小結

參與度不僅僅是調查問卷上的一個分數而已,當然也不只是領導者的行動項目。投入參與是一種個人選擇,可以由領導者和隊友共同推動。當你運用我們討論過的理念和思維模式時,你的團隊真正參與和合作的機率就會提高。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凱文•艾肯貝瑞, 韋恩•杜美《遠距團隊: 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我們能夠做什麼?當少數金融機構控制一切,新一輪經濟和政治危機,正在成形
圖/商周出版
書名:《當少數金融機構控制一切時:指數基金與私募股權基金對經濟與政治的危害》

內容簡介:當一小部分機構獲得能夠操控一個國家政治和經濟的手段時,就會出現「寡頭難題」(或稱為「權力集中問題」)。如今,兩個二十世紀後期的機構──指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正在製造新一輪的權力集中問題。這兩種基金的規模如此龐大,對經濟的影響層面又如此之廣,使得它們擁有自己也未必想要的經濟與政治權力。它們因為手握大權,成為政治威嚇的目標。這兩種機構都展現出規模經濟,都經由控制企業而直接或間接地積極參與政治。

先鋒集團(Vanguard)、道富集團(State Street)、富達集團(Fidelity)和貝萊德(BlackRock)這四大指數基金掌握著超過20%的S&P 500公司的投票權,這種權力集中度在美國是前所未有的。此外,私募股權基金的崛起,諸如阿波羅(Apollo)、黑石(Blackstone)、凱雷(Carlyle)和KKR這四大基金,已聚積了2.7兆美元的資產,它們正在侵蝕美國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和責任,不是透過控制上市公司,而是透過完全接管它們,使其脫離公共討論和公眾監督。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這種無聲的聚積代表了美國經濟運作方式的巨大轉變,這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但所有人都應該關注的變化。哈佛大學法學教授約翰•科茨在本書中分析並解答:有沒有可能在不損及兩種機構創造出來的經濟效益的狀況下,又能降低它們各自在經濟、政治和政策方面造成的風險?

作者介紹: 約翰•科茨 ,科茨是哈佛法學院副院長、法學與經濟學教授、法律專業中心的研究主任。他曾擔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法律總顧問、企業金融處代理處長;在加入哈佛之前,他是Wachtell, Lipton, Rosen & Katz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專精於金融機構和併購領域。他曾在國會作證,並向美國司法部、財政部和紐約證券交易所提供顧問服務。他居住在麻州的牛頓。

搶先試閱:〈我們能夠做什麼?〉

關於指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引發的寡頭難題,我們能夠做什麼?我們有能力解決這道問題嗎?要是搞不定,那我們管理得了嗎?我們可以在無須損害各種型態的金融機構創造的經濟利益的前提下,降低它們引發並面臨的政治和政策風險嗎?

  當我們考量改變政策的建議,以便解決上述經濟權力集中於少數的寡頭難題時,請謹記,這些基金帶來的好處很重要。這兩種型態的基金稱職履行金融職能,也都是全球經濟活力和成長的一部分。任何應對寡頭難題的政策都應該體認這一點,並嘗試維護資本主義的利益。

  解決寡頭難題的簡單「解方」──設定上限、禁令或假設個別投資者可以或願意主動掌控資金的複雜法律─都很可能是下錯藥,而且也不太可能吸引兩黨支持。事實上,指數基金的收益規模,加上當前有海量資金都歸私募股權基金管理等諸多原因,意味著寡頭難題最好不要被視為一道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被管理的兩難困境。在某些方面,經濟權力集中於少數造成的難題是雙重問題:它是資金構成的威脅,也是資金面臨威脅所引發的政治風險。美國歷史曾經上演幾段插曲,最終顯示,對金融機構成長的政治回應很可能都是過度反應,而非改進之道。任何的政策干預都應該要小心謹慎、臨危受命,也應涉及授權好些專家監管機構,讓它們可以在市場回應、演化之際,隨著時間拉長而調整、精進法律妥善適用的能力。

  在此提出的核心建議包括提高透明度,或說揭露,並調整目前適用政府機構的公共諮詢的法律要求。對已經扮演上市公司準監管角色的指數基金來說,這些工具應該要在直覺上說得通。對設計初衷就是在規避揭露法律的私募股權基金來說,匹配程度比較低,但透明度和公共諮詢有可能適合套用在私募股權的商業模式。由於我們在當前的政治關頭正面臨重大立法困境,這兩門產業明智接受約束力更強大的自我監管形式方為上策。

  我們深入考慮或許可以做些什麼事,好解決指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引發的寡頭難題之前,且讓我們先簡要地回顧它們的好處。

指數基金創造龐大收益,提升資產管理的競爭壓力

  相對於其他選擇,指數基金為中產階級投資者創造龐大收益。指數基金的好處明確又巨大,既直接也間接。直接好處是,它們允許幾百萬美國人花費低成本就能安全地讓投資多元化。間接好處則是,它們普遍提升資產管理的競爭壓力。指數基金也很可能在協助掌控上市公司的管理階層追求個人喜歡的計畫、過度補償自己,再不然就是偏離公司所有者希望的發展領域等方面帶來正面成效之處。

  私募股權基金又如何?有一道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若說指數基金成功的原因在於市場真的是太難打敗,為何同一道邏輯卻不適用私募股權基金?為何我們不應該將指數基金視為一道針對私募股權基金的大型概念挑戰,正如它們之於投資上市公司的主動式管理基金?

私募股權比得上市場,但打不贏它

  針對私募股權基金收益的研究,比針對指數基金收益的研究更帶有試驗性和爭議性。許多產業聲浪都高分貝宣稱私募股權產出優異報酬,但這些聲明往往都是基於原始報酬數據──也就是沒有經過風險調整,也沒有經過替代方案基準測試──或者它們都是倚賴私有且未經驗證的數據。即使是沒有經過調整的原始報酬數據都顯示,私募股權為投資者產出價值的能力隨著時間拉長而下滑,其他研究則發現,若適當地採用基準測試,私募股權比得上市場,但打不贏它──把私募股權公司收取的高額費用考量進來的話,那代表對投資者來說,它們表現不佳。

  要確定私募股權公司是否提升投資企業的價值,部分難處恰恰在於它們是私人所有:很難取得業績數據,因此,比起指數基金,有相對較少研究團隊試圖嚴格檢驗它們的投資績效,而那些少數的努力作為則依舊帶有試驗性質,而且很難複製或驗證。結果是,現今的私募股權甚至是否曾為自家的整體投資者增加價值,都沒有形成普遍共識,更別提是為整個社會了。不過大型機構持續注資私募股權基金。

寡頭難題:深度參與政治,卻也面臨政治威脅

  繼總結指數基金的龐大好處,以及私募股權基金潛在卻不確定的好處之後,接下來要再更精確闡明「經濟權力集中於少數的寡頭難題」。若欲相信這道問題確實存在,只要綜觀美國歷史並回顧類似議題持久不消的狀況,並釐清這兩種型態的基金已經如何地深度參與政治,而且未來仍將如何面臨全新政治威脅就好。不過,我們若想試圖解決這道問題,就需要更精微的診斷。診斷的三大核心要素是:指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的規模和潛在影響力是偶然形成──未經規劃──而且不算是它們核心財務功能的一部分;兩種型態的基金運作或利用自身的權力遊說,以便擴張或維持監管差距;這些基金利用自身的財富與權力做些什麼事,這部分缺乏透明度。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我是作者名《當少數金融機構控制一切時:指數基金與私募股權基金對經濟與政治的危害》

 
勞保、國保、工會哪個好?放大退休金必學這1招
有些人覺得麻煩,乾脆不加勞保也不繳國保,年紀大了才發現,錯失的年資已經追不回來,加上求職困難、退休金不足,老後生活更難過。至於加入職業工會有門檻和條件,但是運用「這1招」不僅增加保障,還會領到更多退休金。

Do you feel FOMO? 什麼意思?認識10個常見「流行英文用語」
常見的用語流行程度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新的流行用語也會不斷出現!有一陣子很常出現的流行語"FOMO"是什麼意思?愈來愈多年輕人崇尚的「YOLO族」是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帶你認識10個常見卻不一定知道的英文流行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