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證券董事長、券商公會副理事長賀鳴珩表示,台股上了萬點,誰受惠?從期貨業、投信業及證券業第1季財務情況觀察,明顯的是證券業沒賺到錢。賀鳴珩呼籲證券業者,必須重新檢視角色,跳脫歷史因素,轉型並扮演資本市場的火車頭角色。
賀鳴珩說,台灣資本市場發展歷程是分業個別發展的;1961年證交所成立、1983年投信成立、1997年期交所成立,證券、投信及期貨分業發展直到現在,但,過於分業並不利於整體資本市場的發展。
以鄰近的香港證券業管理模式為例,是以1到10號牌來核准業者的承作業務範圍。
瞄準投資商機
對業者來說,只要能取得1到10號牌全部牌照,就能提供上述號牌的業務內容,及外匯、融資、資產管理等全方位一條龍服務,業務範圍明顯多於台灣證券三業現行的業務內容,更有利發揮專業角色,吸引資金投入資本市場。
賀鳴珩強調,證券業對於整體資本市場的發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除了籌資,更可協助管理資金,並吸引更多資金的投入,由證券業擔任火車頭帶動產業加速發展。
目前台灣直接金融比例僅20%(註:直接金融泛指資本市場,間接金融泛指銀行),較其他先進國家為低,美、港、星、韓皆超過60%。
但實際上,銀行業的本質是間接金融與借貸,投資並非本業,連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新聞專訪時也指出,正積極考慮讓華爾街大型銀行辦理分拆。
美國1933年「葛拉斯-史提哥爾法」把銀行業務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納稅人支持的存提款金融機構,主要針對企業和消費者貸款;另一類是投資銀行和保險業者,承作證券交易相關業務、創造或聚焦其他複雜的金融工具。
美國國會當時立法要旨劃分這兩大業務,目的是要避免美國人的儲蓄,流入波動更大的資本市場。
換句話說,銀行的消費金融業務如與投資業務分開,讓投資業務回歸到證券業發展,證券業必將以專業能力與創新能力,帶動資本市場的發展。
再看中國的情況。今年4月中旬,中國大陸股票質押借款業務規模為人民幣9,967億元,其中券商所做的質押業務規模為人民幣5,882.53億元,占總規模的59%。
顯示證券業在此項借款業務所創造的效益,遠大於銀行,證券業具有擔任資本市場火車頭的能力。
希望我國政府也給予充足資源,加大法規的開放,讓證券商發揮,帶動整體資本市場發展。
聚焦有價證券
國內證券業目前淨值為4,366億元,擁有3.5萬位專業人員。
投信業淨值230億元,專業人員4,175位。
期貨業淨值259億元,從業人員1,885位,很明顯的,具有充沛人力與財力的證券商,更適合擔任資本市場火車頭的角色,但這相當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讓證券業專心在投資本業上盡情發揮。
為使證券業者大展拳腳、發揮專業所長,以火車頭之姿,拉動台灣資本市場發展,賀鳴珩建議,應該將有價證券相關的業務,例如資產證券化業務等,都納入證券業的業務範圍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