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研究員:李承勳
為瞭解亞太地區智慧城市的應用服務需求與發展趨勢,資策會FIND於2016年的Q3-Q4運用「W.I.S.E.智慧城市指標」於新加坡進行調查,觀測當地消費者在資通訊設備的使用情形、以及對各項應用服務項目的需求現況。
根據聯合國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公佈資料,佔地僅718.3平方公里的新加坡,總人口數從1960年的1,646,400人,到2014年增加至5,469,724人,成長約3.3倍;而出生率從1960年的38.5/千人,到2014年下降至9.8/千人,顯示新加坡國正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的問題、勞動力不足與生產技術停滯的狀況。而面對此種人口結構的轉變與需求,星國政府朝向發展各項智慧城市的ICT應用服務,從民眾需求體驗的角度獲得應用服務的轉型需求、從產業合作的層面開展獲得建構技術的新興模型,最終為達到利用技術促進星國在關鍵領域的經濟轉型。
從資通訊整備度的層面觀察,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評量資訊化社會報告」(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port, 2016)指出:「在175個受評國家中,新加坡IDI值(ICT Development Index)為7.95分排在第20名,屬於資通訊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同時,參照WEF全球競爭力指數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16 - 2017)也指出:「在138個受評國家中,新加坡為5.72分排名第2位。」顯示新加坡在未來發展智慧城市上,在環境整備與經濟基礎上都已經有充足的準備與完善的條件。
為了促成關鍵領域的經濟轉型,除了提升環境整備與經濟基礎外,從供需的模型角度來看,更需要考慮因整體結構的改變而導致需求端的型態轉變,連帶的產品使用比率及服務體驗意願,進而適度搭配做調整以維持供需,才能維持城市內不斷的研發與進步。因此,資策會FIND運用團隊建構的「W.I.S.E.智慧城市指標」,以Well-being、Infrastructure、Government Service、Economy四大構面切入,從需求端/使用端的角度,進一步獲得當地消費者在資通訊設備的使用情形、以及對各項應用服務項目的需求現況。
評量架構的四大構面分別向下延伸12項支柱,並延伸發展33項目的細項指標。Well-being(幸福感)的目的,是為了衡量城市民眾在各項資通訊服務的主觀運用情形,包括了科技滲透、學習環境、消費便利;Infrastructure(環境與基礎建設)則是為了獲得城市內各項資通訊運用與服務的客觀狀態,包括資訊進用、移動性、連結性;Government Service(政府服務)則是以政府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內容,來衡量城市政府在透明治理、效率與效能、公共參與的各種情形;最後,Economy(經濟)則是以電商發展、員工與技能、智慧產業的角度切入,根據智慧城市的趨勢發展產業進行評量。而觀察「W.I.S.E.智慧城市指標」評量成果,總體來說,新加坡在W.I.S.E.的各項構面較為出色的項目分別為W (科技滲透、消費便利)、 I (移動性、連結性)、S (透明治理、效率與效能)與E (電商發展、員工與技能)。
更進一步,透過研究的調查與整理指出,截至2016年12月底止,以城市人數及國家整體上網率為基礎,推估新加坡有線寬頻網路使用人數為453.9萬人、行動網路使用人數為407.3萬人,國家整體上網比例已達82.0%,且城市民眾平均擁有的連網設備數介於2至3種,具備跨屏使用的特性。
而以消費端的角度切入,將城市民眾主觀認同的資通訊科技接受態度做為Y軸;各項目的客觀使用率作為X軸,分析有關電子商務、智慧交通、健康管理、行動商務、智慧政府、智慧家庭等6大項目,並篩選具備付費使用情形的人口。發現電子與行動商務項目是新加坡較具潛力發展的市場,並且,由於該國約有5成的商務貿易行為是由跨境的方式進行交易,與海關相關的關稅規定鬆綁,使得投入端的企業在進入該市場建立相關商業模式的積極性也相對較高。
FIND團隊進一步借鏡調查結果發現:「對於部分智慧城市的發展項目:如智慧交通技術,民眾的使用率與接受度雖不低,但因未投入結合消費者需求的商業模式,使得使用人數呈現僵化而固定。相對而言,因電子商務結合行動商務的發展而更便利,讓消費者接受意願提升」。對應文首對於開發應用服務的解決方案、利用技術促進關鍵經濟領域轉型上,在基礎的規格之中,城市發展應回歸到思考用戶的層面重新出發。
資料來源:FI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