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四日,《都更條例》修正草案終於出爐,加上四月底三讀通過的《危險老屋重建條例》,小英政府的「社宅、租屋、都更」住宅政策,在她就職滿周年之際,已邁出一大步,在政府全力作多之下,能為陷入僵局的都更困局打開活路嗎? 「我真的很不忍心讓母親這麼辛苦。」80多歲的崔伯伯,和同樣年屆80的妻子、104歲的母親,住在台北市士林區沒有電梯的公寓四樓,平時出門,夫婦倆雖還能極為勉強克服上下樓梯,但最辛苦的是行動不便的崔奶奶。 除了偶爾上頂樓陽台曬太陽,若非必要,崔奶奶幾乎足不出戶,35坪大的公寓小窩,就是她的生活圈。而所謂「必要」,指的是她每半年必須定期回到醫院檢查,這時,她才會在家人協助、或請外籍看護背著下樓、出門,再次踏上久違的地球表面。 崔家社區有兩百戶住家,全都是無電梯的五層公寓,屋齡超過40年,由於過去曾是國營事業宿舍,許多住戶已住了一輩子,如今垂垂老矣,也都面臨到老舊公寓機能不足、需要更新的狀況。 高齡社會隱憂,雙老危機問題多 崔奶奶的故事,是台灣許多居住在沒有電梯老舊公寓住戶的縮影,也凸顯出老人住老屋的「雙老危機」。沒電梯,不僅是生活不便、與朋友疏離的問題,由於老屋存在高度安全疑慮,包括耐震標準不足、消防安全設施缺乏,一旦地震、火災,後果更是令人不敢想像。 根據行政院國發會去年底公布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台灣步入高齡社會的速度,超越其他國家,2018年將邁入「高齡社會」;到了2026年,更將邁向「超高齡社會」。但台灣不僅要面對人口高齡化的問題,房屋高齡化所衍生出來的住宅危機同樣令人憂心。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北市的「高潛勢區內屋齡30年以上」建物共八8.66萬棟,占台北市整體建物34%以上,若以占該區所有建物比率觀察,以大安、中山、松山、中正與萬華等區均超過四成六較高。 北市逾七千棟老屋,成不定時炸彈 若再詳細分類,台北市「高潛勢區內屋齡30年以上非鋼筋構造且四層樓以上」建物,共有7209棟,這群老房子是高強度地震發生時最可能倒塌的建物,占台北市整體建物的2•84%,主要位於中山區(1594棟)、大安區(1138棟)、萬華區(922棟)與大同區(909棟);若以占該區所有建物比率觀察,中山區與大同區皆超過5%。 值得注意的是,在台北市「高潛勢區內屋齡30年以上非鋼筋構造且四層樓以上」建物內,目前一共住著3343位65歲以上老人,主要位於中山區、大安區、信義區與松山區;若以占該區老人比率觀察,以中山區與大同區較高,交叉比對之後,更可發現,台北市早期開發區——中山區,是台北市老屋與老人最多的區域。 為了加速推動危險及老舊瀕臨危險建築物重建,四月二十五日,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簡稱《危老條例》),目的就是設置一條專為老舊危險住宅的都更捷徑,希望用最快的速度,解決崔奶奶、台北市,以及全台灣的「雙老危機」。 《危老條例》適用對象主要針對危險、老舊建築物兩大類。在危險建築物部分,只要是經主管機關依《建築法》或《災害防救法》通知限期拆除的房屋,以及結構安全性能評估結果未達最低等級的房子都可以申請;在老舊建築物部分,屋齡逾30年,耐震未達標,沒電梯,且改善不具效益的房屋都可以申請。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1066期 謝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