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自己定位為CEO,要把故宮做成一個從國小學生到博士,八歲到八十八歲觀眾都會來看的博物館。」故宮新任院長吳密察上任即將滿兩個月,他表示,對故宮設定兩大目標,一是將現代博物館的作業流程方式導入故宮,二是讓故宮成為更服務導向的「友善故宮」,讓每個進場的觀眾滿意。
因為台灣史學者身分,吳密察上任前被貼上「文化台獨」的標籤。但他上任後不談政治、不喊口號,第一個改革是讓「故宮文物月刊」全文上網,免費讓公眾閱讀。
故宮院長是內閣一員、沒有固定任期,因此經常走馬換將、總逃不過政治口水。「為什麼要把博物館捲進政治?」吳密察說,這是明顯的制度設計弱點,「但大家不願意面對」。他能做的是「盡量不要政治解讀故宮」,台灣好不容易有藏品是世界級的博物館,「應該用這樣的基礎做世界一流的博物館。」
上任以來,吳密察注意到的都是過去院長不會注意的事。他發現「禁止帶水進展場」是故宮遊客最常投訴的問題,正在院務會議研議改善方式。而許多展場文字「太滿」、椅子不多,「如果觀眾只進故宮兩小時,如何讓他們在有限時間中消化文物知識」,這是他正在苦思的問題。
他也發現,故宮不少展覽的主題和介紹文字「連文學院老師都要再三思考典故,年輕人未必能了解」。他要求日後策展人都要提策展計劃書,讓他把關展覽主題和文字,力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這些看似枝微末節的「小事」,卻是吳密察眼中故宮現階段最需要改革的部分。他指出,過去故宮人主要扮演「守護文物」的守衛角色,輕忽轉型現代博物館最需要的「使用者便利(user friendly)」。他也知道自己任期有限,要做太大的改革只是空呼口號,不如從可以立即具體改革的小地方做起,「能做多少是多少」。
採訪結束,故宮院長吳密察帶著兩名同事,前往員工餐廳用餐。「院長又要去『微服出巡了』!」另一名同事笑著表示。從院長高高在上的位置走下,用一般人的眼睛和方式逛故宮,是吳密察發掘和解決故宮問題的主要方式。
上任故宮不滿兩個月,吳密察經常「微服出巡」。上任沒幾天,他便一個人搭高鐵、公車到故宮南院考察,發現公車路線、站牌設計的問題,提出改善之道。
不久前,吳密察帶著一群故宮員工,默默跟在一個陸客團後面逛故宮。「跟著團走,才知道一般人怎麼看故宮」,他表示,「跟團」讓故宮人用新的眼光看故宮,知道參觀動線、導遊解說是否有改善的空間,「不能悶著頭自己想怎麼改。」
身為院長,吳密察卻仔細研讀每天的遊客投訴,因而發現「禁止帶水」的規定困擾故宮遊客多年。起源是故宮怕遊客帶著的水影響文物與展場安全,但對要在展場待兩小時以上的觀眾並不友善。如何要在展場安全和友善度之間取得平衡,是吳密察正在拿捏的問題。
吳密察也用兒童、家長的角度遊逛故宮南、北院的兒童學藝中心,發現這兩個中心教材不夠多元,對兒童吸引力不足。因為十二歲以下的孩子,每個年齡階層的認知都不同,不能使用同一套教材。「如何讓家長願意帶孩子來故宮?」他希望鼓勵故宮人策展為兒童量身打造的展覽。
也因為化身遊客,吳密察發現故宮北院的兒藝中心可移置他處,多出來的空間可作為正館整建期間的展場之用,也讓新故宮計畫的「穿著西裝改西裝」更為可行。他表示,等四月底公聽會、文資審議會議召開完畢,就能確定新故宮計畫的細節,進入設計競圖等程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