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漲電價 楊金龍:最怕出現連鎖效應、通膨預期


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4/03/15 第581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財經專題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漲電價 楊金龍:最怕出現連鎖效應、通膨預期
記者陳儷方、陳美君/台北報導聯合報

電價醞釀四月調漲,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恐突破百分之二的通膨警戒線,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昨天說,電價調漲影響程度,要看業者成本轉嫁情形而定;央行很怕兩件事,一是出現連鎖效應,二是通膨預期心理自我實現,央行下周四開理監事會議,會很謹慎、周延、嚴肅地討論通膨相關議題。

至於利率決定是否不降反升?楊金龍說,通膨若長期在百分之二以上,利率恐怕無法持續低檔。楊金龍的談話被市場視為態度偏「鷹」,認為央行下周理監事會可能採取緊縮性政策抑制通膨預期。

楊金龍昨天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業務報告,立委賴士葆、王鴻薇、李坤城等人關切央行如何應付通膨挑戰,尤其是四月電價調漲在即、健保掛號費取消天花板,以及二○二五年碳費開徵等因素,都會推升物價。

楊金龍表示,央行也很擔心會產生連鎖效果,其次是通膨預期心理,當通膨長期都在百分之二以上時,預期心理就會非常強烈,如果一直想著通膨、通膨,通膨就會自我實現,所以要把通膨預期心理打下來。

二○二二年CPI漲幅高達百分之二點九五,刷新十四年紀錄,去年回降至百分之二點四九。央行去年十二月預期今年CPI漲幅降至百分之一點八九,但楊金龍說,這是沒有考慮電價調漲的預測,下周理監事會議將重新討論。

楊金龍表示,央行估算,如果電價上漲百分之十,對CPI的直接影響約○點一二個百分點,間接影響也有○點二四個百分點,但因電價是四月開始調漲、今年只剩八個月,這些影響不會全數在今年實現,且影響數是經濟模型跑出來的結果,還需要另外考慮預期心理。

楊金龍說,過去CPI年增率大約百分之一左右,但現在平均在百分之一點五或百分之二以上,很顯然是出現結構性的改變,央行的「利率恐怕不會像以前那麼低檔」。

不僅美國聯準會在討論降息時間,英國及歐元區在喊降息,不過,台灣央行恐怕會不同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膨壓力。楊金龍指出,在高通膨時,台灣升息的速度就跟歐美不太一樣,「我們是很委婉地、持續地、慢慢地升息」。立委林德福詢問台灣是否有不降反升的可能時,楊回應,「這個我們會討論」,央行的重點是要抑制通膨的預期心理。

金融圈主管認為,央行至少有三套劇本可因應通膨上漲,第一,若電價調漲導致通膨預期升溫,不排除升息半碼,但目前升息機率偏低;第二,央行可採取調升存款準備率、加速收回市場游資等緊縮政策抑制通膨;第三,通膨雖升溫但在可控制範圍內,央行今年利率按兵不動,就算下半年聯準會降息,央行也不會跟進。

 
財經專題
43,287元...元月實質薪資轉正 顯示通膨吃掉薪資情況改善
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國人「薪」情好轉,行政院主計總處昨(14)日發布今年元月經常性薪資年增2.3%,考量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元月實質經常性薪資43,287元,年增0.5%,再度轉正,增幅為近三年最高,通膨吃掉薪資的情況改善。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指出,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率由負轉正,主因是元月適逢企業新一年的員工晉級調薪,加上基本工資調漲、軍公教加薪,且當月CPI年增率回落至2%以下。但由於元月工作天數也較多,實質月薪轉正趨勢能否延續仍待觀察。

但元月實質總薪資80,492元,則年減19.98%,減幅近三年最大。陳惠欣說明,主要是受春節落點不同影響,去年年終獎金發放集中在元月,墊高基期所致。

陳惠欣還提到,關於近期薪資情勢,由於受到年終獎金發放月份干擾,建議之後合併前二月統計結果一起觀察比較適當,目前前二月累計通膨率為2.43%。

另,針對4月政府擬調漲電價,是否將衝擊上班族最關心的薪資表現?陳惠欣表示,企業調薪因素,以獲利能力為主要考量,至於電價是否會影響廠商成本,進而帶動薪資影響效應,後續還要再觀察。

主計總處指出,全體受僱員工薪資為各行業之平均結果,元月金融及保險業、出版影音及資通訊經常性薪資為69,120元、66,390元相對較高;製造業43,996元,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55,253元;住宿及餐飲業34,212元、其他服務業35,793元則相對較低。元月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8,616元,月增1.31%,年增2.26%。

 
國際財經要聞
汽車界的蘋果 Fisker面臨破產
編譯季晶晶、劉忠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電動車新創品牌Fisker股價14日早盤狂瀉逾40%,主要是前一天華爾街日報(WSJ)報導,這家陷入困境的電動車製造商可能聲請破產,已聘請重整顧問協助處理相關事宜。

早在兩周前,Fisker便已警告公司有現金耗盡的風險,正與一家未透露名字的大型車廠洽談投資,或聯手開發電動車平台。

Fisker於2020年透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的方式上市,其戰略是將電動車的實際製造外包、專注於設計和消費者界面元素,因而被譽為「汽車界的蘋果」。WSJ援引知情人士的說法報導,Fisker聘請了財務顧問FTI Consulting和律師事務所Davis Polk,處理可能提出的破產聲請。Fisker上月公布,去年銷售為2.73億美元,但有超過10億美元的債務。

Fisker及公司高管對破產並不陌生。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的前身是Fisker Automotive,經營約六年後在2013年聲請破產。Fisker Automotive創辦人、丹麥設計師Henrik Fisker在破產之前因董事會內訌辭職,但他保留了部分品牌權利,並繼續創建和領導Fisker。

過去一年,Fisker股價下跌95%,相較下,標普500指數同期上漲約34%。Fisker謝絕發表評論。

在此同時,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遭遇的逆風似乎也未停止。華爾街一位知名分析師發出的最新銷量預測仍讓人震驚。富國銀行分析師蘭根(Colin Langan)形容,特斯拉如今已是一家「沒有成長的成長型公司」,預估今年銷售量不會再有成長,明年還會開始下滑,特斯拉周三股價應聲重挫4.5%,收在十個月最低。特斯拉今年已下跌32%,市值降至5,397.6億美元,落居摩根大通之後,在標普500指數成份股的表現比波音公司(Boeing)還差。

蘭根在報告中指出,特斯拉去年下半年銷量僅比上半年成長3%,售價格卻下跌5%,「雖然特斯拉是電動車和電池技術的領導者,但跟其他科技巨人相比仍然遜色」。

 
資金撤離Nvidia、蘋果轉紅?摩根大通:散戶上周大舉低接蘋果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今年跌得慘兮兮的蘋果公司股價,走勢就要否極泰來了嗎?根據摩根大通對上周股票交易資料的分析,散戶投資人似乎認為,逢低承接蘋果股票的買點已到,所以開始大舉進場承接。

MarketWatch報導,摩根大通的資料顯示,蘋果股票高居上周散戶成交淨額第一,達到14.3億美元。波音公司也名列散戶投資淨流入前十大個股名單。此外,散戶投資人也大買博通(Broadcom)、Google母公司Alphabet和Novo Nordisk。

與此同時,遭散戶資金撤離的股票包括:超微(AMD)、輝達(Nvidia)和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都是2004年初迄今漲幅已大的股票。

今年蘋果股價走勢坎坷,年初以來跌幅約11%,主要受iPhone在大陸銷售滑落的報導空襲,反映競爭加劇、買氣溫吞的顧慮。波音股價跌幅更大,年初以來摔落30%,凸顯製造和法律問題揮之不去。

對照下,繪圖處理器大廠輝達股價漲勢如虹,因其產品是眾多企業參與人工智慧(AI)軍備競賽必備的利器。

整體而言,散戶投資人上周買進39億美元的股票,幾乎比12個月均值多了整整1個標準差。分析師Peng Cheng指出,散戶對標普500指數ETF(代碼:SPY)和那斯達克100指數ETF(QQQ)的興趣「疲乏」,但比特幣ETF買氣仍旺,特別是iShares比特幣信託(IBIT)以及富達Wise Origin Bitcoin Trust(FBTC)。

 
IEA:今年石油恐供不應求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國際能源署(IEA)14日警告,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可能擴增,供應則可能隨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持續減產而降低,使全年供不應求。消息傳來,油價連續第二天上漲。

IEA上修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成長,最新估計是每日石油需求比2023年增加11萬桶,增至每日130萬桶。上修油需預測,反映美國石化工業對乙烷的需求展望轉強,以及行駛紅海商船為避免遇襲繞道、推升了燃料需求。對照下,IEA原先預估今年油需每日120萬桶。

IEA指出,在OPEC+自願減產措施持續一整年的情況下,2024全年油市可能供不應求,與IEA原先預料將供過於求的情況相反。

但IEA油市部門主管波索尼接受彭博電視台訪問時表示,下半年油市仍可能供過於求,「視OPEC+何時結束減產、幅度多大、步調多快而定」。

今年來,原油價格走高,但不脫狹幅震盪格局,反映在OPEC+減產的同時,其他產油國仍提高產量,而且中國大陸需求顧慮揮之不去。IEA表示,主要國家央行釋出貨幣政策轉「鴿」訊息,指向經濟將脫疲翻醒,將助長石油需求。

不過,中國大陸經濟數據疲態百出,仍是一大顧慮。

布蘭特原油5月期貨14日漲0.7%,報每桶84.65美元,是六周來最高盤中價位。西德州中級原油(WTI)4月期貨同步攀升0.8%,報每桶80.38美元。

 
要聞
台灣虛擬幣亂象/美國已開鍘 台灣不能只靠自律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前言

近年台灣社會發生的虛擬幣詐騙案愈來愈多,由虛擬資產衍生的類金融業務,不僅潛藏犯罪洗錢危機,也造成愈來愈多的投資糾紛。政府該怎麼亡羊補牢,既保護投資人,又能促進產業發展,新政府應盡快解答。

去年11月,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在美國涉嫌洗錢,遭罰43億美元,隔天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沖在一場「台灣虛擬經濟論壇」致詞時表示,虛擬資產已進入「法律與秩序」的新時代,政府不能再以「得過且過」方式過日子。

國內對於虛擬資產的規範,仍停留在洗錢防制階段,去年金管會雖被政院指定為「具金融投資及支付性質」的虛擬資產平台主管機關,但金管會決定採漸進方式,先訂定指導原則並籌組公會。

今年1月初王牌交易所驚傳詐騙案,虛幣監管問題再度受到關注,金管會對投資人保護還能繼續慢慢來?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說,過去有很多立法委員關注,採行業者自律對投資人保護是否足夠,「我們不是只做自律,只是採漸進方式,我們已經委外研究訂定虛擬資產專法可行性,預計9月完成。」

520新政府上台,看守內閣將卸任,黃天牧說,屆時再由新的主委決定如何推動後續立法。他強調,會以專法做為未來監理的機制。

台灣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蔡玉玲表示,王牌事件深刻凸顯監管的迫切需求,但外界不能忽略監管單位須扮演「維持市場公平穩定」和「深刻理解市場需求改變」的雙重使命。

修洗防法 牌照制明確化

蔡玉玲擔心,管太早會扼殺創新、管太細會沒彈性,因此何時介入、怎麼管很重要。她贊成黃天牧的漸進作法,從洗防、自律規範著手,讓業者試行一段時間,再訂專法也許較可行。

長期關注虛擬資產議題的陳沖多次強調,「自律只有一時不能永遠」。對於國內虛擬資產管理、投資人保護問題,政府亡羊補牢之道,絕對不能夠只靠自律,還必須輔以短、中、長期措施。

短期方面,台大法律系副教授楊岳平建議,若考量政治現實、立法成本,可先修改洗防法,在洗防架構下,讓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VASP)牌照制明確化,並明訂取得牌照的條件、遵守事項,及違反時可廢照等,再搭配自律規範,更具強制力。

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ATF)規定,VASP須有執照並符合洗錢防制規定,楊岳平說,英國、香港都是洗防牌照;新加坡及日本是特種支付機構牌照;韓國之前是洗防牌照,修法後比照歐盟,發給新種金融執照。

訂定專法 優先納三議題

而且目前國內洗防法最大問題是,牌照制不明確、裁罰基礎不強,修法明確化後,可考慮像新加坡採分級牌照,視業務範圍及規模,訂不同的資本額門檻及規範。

中長期則是立專法,刑事局打擊詐欺犯罪中心研究員王琮聖表示,證券交易員都要有證照了,買賣虛幣也是幾百萬元的交易,不比股票少,怎可沒證照、沒專法。

楊岳平說,訂專法可畢其功於一役,若有難度,也可分階段,優先納入社會共識較高的議題。

包括第一,針對市場詐欺、操縱與內線交易,訂定行政罰及刑事責任,「虛幣跟股票交易一樣,會有一批人更早知道影響虛幣價格的內部消息,必須作規範。」

第二,虛幣發行商的基本規範,像是資訊公開、申報義務等。

第三,對VASP業者加強管理,像是資產隔離、市場交易秩序等,都要明確納管。

楊岳平說,韓國就是走這種簡單版的專法,而歐盟專法從發行商、期貨、資產管理,都有規範,相對完整。

他認為,長期來看,台灣可追求歐盟完整版,擴及交易面監管,未來虛幣交易所須導入像證交所市場監視機制的監控系統,並將新興業務類型、資產管理、借貸、期貨等,還有穩定幣都納入管理。

 
央行總裁楊金龍:發數位新台幣 沒有時間表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可能發行數位新台幣嗎?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昨(14)日表示,目前台灣還在研究階段,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最少要花三年以上;央行發行數位新台幣「沒有時間表」,不過台灣央行的速度並未落後其他國家。

楊金龍昨天赴立法院財委會報告時指出,央行在2020年及2022年分別完成「批發型」央行數位貨幣(CBDC)可行性技術研究及「零售型」CBDC試驗計畫,目前正進行意見調查及精進平台設計兩項工作。

有立委質疑,中國大陸的數位人民幣已經開始試點,相較之下,台灣發行數位新台幣的進度相當落後,楊金龍回應,推動CBDC要非常小心,特別是隱私權部分,中國大陸在推行過程中比較不在意隱私權,這和台灣等民主國家注重隱私權的情形迥然不同。

楊金龍強調,美聯準會主席鮑爾曾說,發展CBDC要非常謹慎,「就連鮑爾也沒有時間表。」因為科技愈進步愈要小心,資安議題也很重要,不能讓央行被駭客入侵,導致支付系統大亂。

楊金龍說,央行已委託專業調研機構針對CBDC涉及的各項層面,向公眾、政府機關、產業界及學術界等辦理意見調查,將持續調整與精進平台架構,提升交易處理量能,並探索創新應用;另針對收付雙方皆無網路連線情境,研究解決方案。

央行也參與國際組織CBDC沙盒試驗,就跨境貿易等主題所涉CBDC跨境支付作業,進行流程設計討論與測試;配合意見調查及精進平台設計兩項工作進展,持續蒐集主要國家CBDC相關法制動向資料,適時研議我國法律架構,並盤點發行CBDC需配合訂定或修正之相關法規,確保其可行性。

 
分紅保單新制 最快6月上路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聯合報

金管會保險局昨天邀集保險業者,討論分紅保單和實支實付險等保單新制,並達成多項共識。其中保險局針對分紅保單的給付項目畫出紅線,不可提供「非屬人壽保險」的給付項目,同時要求給付保戶的紅利不得低於可分配盈餘的百分之七十,還必須進一步揭露給付的明確比重,連同賺多少、如何分配、比率這三大項目,都必須清楚、完整的揭露,相關新制最快六月上路。

據指出,保險局之所以作出上述的要求,是希望能將分紅保單「單純化」,不要將年金險、醫療險、傷害險等人身保險的給付都涵蓋在內,在人身保險中,能連結的只有壽險給付就好;此外,包括保單的紅利分配金額,必須經過會計師的簽證,未來分紅保單必須安排稽核室的定期專案查核,且限期在七月一日之前完成所有分紅保單銷售人員的訓練、連續兩年未能達到最可能紅利的累積值,必須由董事會進行檢討,這也是業者較矚目的新規定。

在實支實付險方面,不論是住院醫療的實支實付險,或意外傷害的實支實付險,一律最快今年六月起,將全面改採正本理賠,並且採取損害填補原則,保險人所獲得的給付不能超過當次醫療費用總額,且這項理賠新原則必須在保單揭露,並由要保人簽署、同意。昨天會議也達成共識,團保被排除在限制範圍之列,最主要是怕倘若連團保都涵蓋,就會為民眾帶來不必要的解約困擾,因此排除團保。

 
首家台灣企業加入!台積電投資蘋果「復育基金」 擬注資15億
編譯黃淑玲、記者蘇嘉維/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蘋果公司13日宣布,供應商台積電(2330)與日本村田製作所將加入公司成立的綠色投資基金「復育基金」(Restore Fund) ,攜手投資從大氣移除二氧化碳、並為投資人產生金融報酬的森林計畫,讓該基金的承諾資金額增至2.8億美元。這是蘋果首度讓供應商加入,台積電將投資達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5.75億元),成為首家加入的台灣企業。

蘋果、高盛及保育國際機構(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2021年共同推出「復育基金」,規模2億美元,蘋果去年在第二階段承諾注資2億美元,目標是2025年前藉由投資植樹與森林管理行為,每年從大氣移除至少1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彰顯有助擴大森林保育投資的可行財務模式,部分資金正用於在地力弱化的南美牧場與農地上,創建經可持續認證的施業森林(Sustainably Certified Working Forests)。

蘋果13日表示,台積電將投資5,000萬美元,村田製作所投資3,000萬美元。若加上蘋果先前注資2億美元的承諾,該基金的承諾資金額共2.8億美元。

台積電、村田製作所及蘋果共同投資基金,將統整能夠保護生態系的再生能源計畫與復育計畫,以同時產生減碳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正遴選投資計畫。未來對所有計畫會進行定期評估,監控森林變革與成長,處理火災和其他潛在風險,並且驗證森林的碳庫存。

台積電及村田製作所也是蘋果供應商乾淨能源計畫中逾300家供應商之一,已承諾在2030年前以100%再生能源生產所有蘋果產品。

台積電表示,致力成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減少碳足跡,因此與蘋果公司合作投入Restore Fund 基金。基金將專注於投資永續、高品質且基於自然的碳移除技術,保護全球重要生態系。

 
台北電腦展 全球AI五天王站台
記者林薏茹/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2024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4)6月初登場,主辦單位外貿協會昨(14)日公布最新講者名單,美超微(Supermicro)總裁暨執行長梁見後確定來台演講。

梁見後將造訪COMPUTEX,等同為該展再添一名AI產業大咖,今年COMPUTEX已經集合全球五大AI天王,為歷年來最強卡司,預料將再掀起一波AI熱潮。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先前在公司尾牙提到,今年一定會來台參加COMPETEX。外貿協會先前則敲定超微(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高通執行長艾蒙等大咖出席與會,並將發表主題演講,全球半導體業重量級人物將罕見在台齊聚。

貿協指出,梁見後、聯發科(2454)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恩智浦半導體(NXP)執行副總裁暨技術長Lars Reger、台達研究院院長闕志克等重要講者,也將出席主題演講,暢談AI應用。

 
最強1月…國人刷卡衝上3,852億 中信銀連八月稱冠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國人刷卡動能續航。據金管會昨(14)日公布統計,2024年1月全台國人刷卡額3,852億元,飆出最強1月,更是史上單月第三高,僅次於前兩年的繳稅季,換言之,1月春節前的刷卡消費熱,都與繳稅季比肩,顯示2024年民間消費熱度不減。

國人刷卡熱有助推升發卡銀行簽帳手續費,已有法人看好,加上今年股債市走揚,推升財管動能,國銀今年手續費收入可望維持中高位數成長。

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坦言,1月國人刷卡消費款飆出史上最強1月,有三大主因,一、國人愈來愈習慣刷卡,1月有年初三天年假、學生寒假及接近七天春節假期,促使民眾聚餐、採購、國內外旅遊這三類消費項目都有增加。以前五大發卡行來看,簽帳金額光餐飲、採購和旅遊,1月單月就增加260億元。

二是,保費遞延入帳,有去年12月保費批次入帳到今年1月,有兩家發卡行1月單月就增加40億元。

三、國人消費支出項目已經固定使用信用卡,包括國內外旅遊、交通工具或餐飲,只要商店提供刷卡,國人幾乎都會掏卡刷。

過去平均月刷卡額「高點」落在2,500億元,但從2023年開始,僅有2023年2月和4月低於3,000億元,等於從2023年5月開始,月刷卡量都超過3,000億元,他認為,這也跟國人使用習慣和發卡行促銷有關。

金管會昨公布1月國銀簽帳金額3,852億元,月增11%、年增22%,是史上同期最大量,也是史上單月第三大。史上單月新高是2023年6月的5,281億元、次高是2022年7月4,078億元,這兩個月份都是繳稅季(2022年因疫情遞延一個月繳稅)。

若以前五大發卡行來看,中信銀1月飆出637.4億元,已連續八個月蟬聯刷卡王之冠,國泰世華銀601億元居亞軍,季軍是北富銀546億元,從去年8月拿下COSTCO聯名卡後,已連續半年坐穩老三地位,年增七成最大。

玉山銀1月470.6億元居老四,老五仍是台新銀427億元,除玉山銀年增個位數外,其餘四大發卡行年增都呈現雙位數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1月驚見星展銀單月新發卡量衝65.8萬張,是國銀之首,林志吉說,主因是星展銀去年8月概括承受花旗銀消金業務,但花旗卡並非立即失效作廢,而是使用到期或一年內做換發卡,因此1月有換卡。

 
重返「本命」金融圈 曾銘宗出任富邦金副董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富邦金控(2881)昨(14)日召開董事會,推選國民黨前立委曾銘宗擔任金控副董事長;曾銘宗在金融圈貢獻三十多年、金融資歷十分完整,甫卸任立委職務就出任富邦金控董事、副董事長,再度回到他的「本命」金融圈。

富邦金指出,曾銘宗曾任立法委員、金管會主委、財政部次長、臺灣銀行董事長、合作金庫總經理等職,金融產業經驗豐富,在金管會主委任內推動金融打亞洲盃等政策,並致力於金融創新、普惠金融、維持金融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等重要議題。

富邦金表示,未來將借重曾銘宗豐富的專業素養與金融歷練,持續強化公司治理,落實企業永續經營,持續朝成為亞洲一流金融機構的願景邁進。

富邦金控在3月6日重訊公告法人董事明東實業改派代表人,由前立委曾銘宗接任,昨天召開董事會,進一步通過推派曾銘宗擔任副董事長。

曾銘宗坦言,過去三十多年來,自己一直都在金融圈,包括財政部次長、臺銀董事長、合庫總經理等,一直做到金管會主委,先前擔任兩屆不分區立委是個「意外」,如今再度回到熟悉的金融圈,才是他的「本命」。

除金融資歷深厚的曾銘宗擔任富邦金副董事長外,富邦金控總經理韓蔚廷也兼任台北富邦銀行副董事長,富邦蔡家第三代、富邦金董事長蔡明興獨子蔡承儒則是擔任富邦人壽副董事長。

 
親上火線談碳費 台泥董座張安平:快推動台版CBAM
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環境部今(15)日將召開首場碳費費率審議會,台泥(1101)董事長張安平昨日親上火線強調,環境部對本土產業課徵的首批碳費估逾300億元,政府應推動台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並公告具體時程。

張安平強調,300多億元對任何一個國家、產業來說都不是小數字,對景氣與競爭力勢必會有影響,而一個產業死掉是回不來的,如果台灣不積極面對,就等著被其他國家修理,我們會大大失去競爭力。

他主張,進口商品須跟本地商品支付一樣的碳成本(碳費),除避免國際間「碳洩漏」,也維持國內產業競爭力。

環境部將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預計3月底公告費率,國內年碳排量逾2.5萬噸的企業須根據2024年排放數字,於2025年開始繳碳費,宣告台灣「碳有價」時代正式來臨。

台泥指出,根據2022年環境部列管排放源的溫室氣體盤查結果,扣除每年2.5萬噸免費額度,保守估計,環境部首批碳費徵收對象包含電力、鋼鐵、水泥、石化業、半導體與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製造業,估計應收費的噸數高達1.1億至1.2億噸,若以每噸300元計算,就是300多億元。

張安平指出,碳議題沒有疆界也無法鎖國,台灣若只實施碳費卻無CBAM,將造成高碳排商品傾銷台灣,衍生國家之間「碳洩漏」。若政府再不動作,一旦台灣正式實施碳費,產業碳排卻可能不減反增。

台泥估計,光是水泥產業,若只對本土業者收取碳費,卻放任國外無須支付任何碳成本的水泥與熟料銷往台灣,將為台灣每年增加約一個直轄市的碳排量。

對於推動台灣CBAM,除落實公平正義也能維持產業競爭力,張安平指出,目前政府對進口水泥無須申報碳排並繳納代金,對本土業者相當不公平,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對於國外進口商品,財政部會徵收貨物稅及營業稅,但政府《氣候變遷因應法》早已明訂進口商品收取代金,為何就不能收?

張安平建議,政府要推台版CBAM,可向歐洲學習,歐洲自2005年起,就已設定2034年所有行業都要支付碳成本,花了20年時間演進制度。歐盟今年3月初公布第一階段各國企業申報CBAM碳排資料進程,台灣向歐盟CBAM申報排名位列第五。

他指出,政府應仿效歐盟同步提出台版CBAM推動時程表,讓企業都能可預期、可規劃、可執行、可因應。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