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9日 星期三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為年幼的犯下罪行的孩子們所作的辯解,該道歉的人不是你而是我們這些大人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3/03/30 第127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為年幼的犯下罪行的孩子們所作的辯解,該道歉的人不是你而是我們這些大人
成為孩子生命中,理解他的伯樂,孩子一直抱怨「學這個有什麼用」?讓孩子明白「我只在乎你」

新書鮮讀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為年幼的犯下罪行的孩子們所作的辯解,該道歉的人不是你而是我們這些大人
圖/聯經出版公司
書名:《我所遇見的少年犯》

內容簡介:《少年法庭》,從千宗湖法官身上得到了靈感與啟發!

身心都受了傷,因為犯下罪行被社會唾棄的孩子,該道歉的人不是你,而是我們這些大人,應該是我們要向你道歉。

   

擔任少年法庭法官的八年歲月裡,千宗湖法官遇見了超過一萬兩千名孩子們,他藉由分享自己在法庭上遇過的各種案例,以及在給予犯罪靑少年們處罰時內心的掙扎與思考,將這些身心受了傷,又因犯下罪行被社會唾棄的靑少年們的故事寫下,讓人們更加了解「不良少年」。�捃菑S溫暖的文字感動了無數讀者。

●大多數的非行少年,既沒有可以放心依靠的地方,也沒有一個可以安心休息的地方。雖然他們是犯錯的孩子,但只要有個足以撫慰心靈傷口、讓身心休息的小小空間,他們一定能有所改變。

●我們如果想要改變一個人,就必須要給他希望,但是在被貼上「犯罪者」標籤的情況之下,他很難抱持希望。

●該道歉的人不是你,反而是我們這些大人,應該是我們要向你道歉。孤單的你在外徘徊時,我們沒能對你說一句溫暖的話;年紀輕輕的你痛苦到想要尋死的時候,我們沒有向你伸出援手。

●希望你們能夠持續努力地去理解每個孩子假面背後的真實模樣,因為在他們憤怒與訕笑的假面背後,可能隱藏的是一位正在哭泣的青少年。

●青春期稍縱即逝,所以在這短暫的時期結束前,必須要給予孩子們一些美好的回憶。就算那美好的回憶如螢火蟲的亮光一樣微小,對於那些被放任不管、孤獨生活的孩子們而言,或許也能成為照亮昏暗道路的美麗星光。

這本書記述了因為家庭失和而處於危機狀態,以及被社會拋下、忽略的孩子們,再次尋求希望的治癒旅程。

作者介紹:千宗湖,1965年於釜山出生,畢業釜山大學法學院。1994年通過司法考試,1997年被任命為釜山地方法院法官。取得釜山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博士結業,並於日本京都進行海外研習。曾服務於釜山高等法院、昌原地方法院、釜山家庭法院,現為釜山地方法院法官。曾被環境財團選拔為「2014年讓世界發光的人」,2015年第一回「大韓民國法院日」被表彰為大法院長,2017年獲得韓國犯罪防止財團的實踐功勞獎,2017年成為第一位獲得「梁山法律文化獎」的現職法官。

搶先試閱:〈為年幼的「 尚萬強」們所作的辯解〉

人們都厭惡犯罪者。對於「任何人都可能會失誤」這句話,許多人都會點頭表示認同,但是對犯罪者卻有著極嚴格的標準。大眾看待少年法的想法也是如此。或許是因為這樣,我為了讓大家了解非行少年在犯行初期所面臨的那些令人感到惋惜的狀況,並改善他們的處境,我見過了許多人。而在這個過程中,我最常聽到的話之一,就是「非行少年必須嚴懲」。

事實上,民意與輿論認為必須要提高非行少年或少年法懲罰的程度,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每當少年犯罪事件一出現,這個議題就一定會伴隨登場。我去年曾參加tvN《劉Quiz on the block》的節目錄影,大家熟知的「國民MC」的劉在錫也問了相同的問題:少年法的處罰規則不會太輕嗎?因為他知道,民意認為必須要更加嚴厲地懲罰少年犯,所以才問了這個問題。對於他的疑問,我的回答也是一如往常。

「當然,依據案件的不同也會需要嚴懲。而我對於犯下嚴重罪行的靑少年,也是處以少年法中最嚴厲的處分,我也因而受到孩子們的埋怨。不過,更重要的是接下來的事情,雖然給予懲罰,但是國家與社會必須要投入更多心力,防止他們再次做出犯罪行為。對靑少年而言,他們未來要走的路,比他們生活過的日子還要多,而非行少年同樣也都是靑少年。即使進行了嚴懲,在他們接受了應有的懲罰以後,協助他們以社會成員的身分繼續生活下去,這件事既是國家的責任,也是為了社會整體健康與發展的最佳選擇,不是嗎?」

犯了罪就要接受懲罰,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並不會因為適用少年法,就成為例外。但是,大家在要求施以嚴懲之前,必須要先知道一件事:少年犯罪案件中,校園暴力、殺人、性暴力等重罪案件所佔據的比例,並沒有想像中的高。相較於這一類的案件,所謂「謀生型」的犯罪案件反而更多。

我在少年法庭遇到的孩子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因為謀生型犯罪而來到法庭。靑少年犯罪中佔最大比例的犯罪類型,是偷東西的「竊盜」行為,其中也包含了在超市偷餅乾而來到少年法庭的孩子。不過,要說偷餅乾這種程度是犯罪,似乎有點說不過去。當然,不論東西大小,偷別人東西就是錯誤的行為。然而,如果是在一般家庭中長大的小孩,就不會因為這樣的事情來到法院。因為父母親會帶著小孩回到超商道歉,並將東西歸還,或是以等價的方式進行賠償,讓整起事件順利落幕。然而,如果是沒有大人看照的小孩子們,就會因為這種輕微的犯罪行為而出現在法庭上,他們就是現代版的「尙萬強」。

十七歲的永宇因為在自己打工的網咖偷了錢,所以來到少年法庭接受審理。永宇和父親、繼母、繼妹一起生活,他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不好,與親生母親也已經斷了聯繫。然而,在下達以前,在犯罪防治中心接受輔導的永宇,偷走了輔導老師的錢,然後逃跑了,審判當天他也沒有出席。

後來,他又偷了摩托車無照駕駛,才被逮捕而來到了法庭。我詢問低著頭的永宇:

「你為什麼常常離家出走呢?」

「我是為了要獨立才離家出走的。」

「那你為什麼想要獨立呢?」

永宇沉默不答。

「你的獨立,就是偷東西嗎?」

「……我做錯了。」

「你想回家嗎?」

「對,我覺得自己不能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

「我如果讓你回家,你是不是又要離家出走了?」

「不會,我絕對不會再離家出走,也不會再惹麻煩了。」

雖然家庭關係要在短時間內修復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我認為未來的發展取決於家人們努力與否,所以便以保護觀察作為條件,讓永宇回到父母的身邊。然而,永宇母親因為有話要對我說,而進到了法庭,「我沒辦法把永宇帶回家,請把他送到少年院吧!」

「永宇母親,判決已經確定了,請帶著小孩回家吧。並不是您想讓小孩去少年院,我就可以把他送去,也不是您不想讓小孩去少年院,我就不會把他送去。所謂的法律,不是按照父母的意願而任意改變的。」

因為我的態度堅定,永宇母親無法再多說些什麼,她走出法庭時說:「我不能把這個小孩帶回家。請讓他搭上囚車,把他送到少年院吧!」還引起了一陣騷動,著實讓我不知失措。如果永宇母親能夠敞開心胸、忘卻這段時間的芥蒂,用「兒子啊,辛苦你了!來,我們趕緊回家吧!」開心地迎接自己的孩子,那該有多好呢?雖然永宇一邊哭一邊反省,但那也只是永宇個人的意志力。幫助這個意志力好好萌芽、茁壯,則是家長的任務。

然而,永宇的意志力還未能在這世界上萌芽,就被殘忍地踐踏了。不出我所料,永宇回到家後又再次離家出走,然後被逮捕,時隔一年多,我們又再次於法庭上相見。這次的審理過程中,我見到了永宇的父親,原本期待他會提出從寬處分的請求,但是我的期待也馬上落空了。

「永宇啊,為什麼沒有遵守約定,又離家出走了呢?」

「上次審理結束以後,我回到家中,父母親很生氣地說:『你就去少年院呀!為什麼要回來?』我很生氣,所以出言頂嘴。一氣之下,我就說我要去少年院,請爸爸把我載去,結果我爸爸�悛漣漰皒�到昌原地方法院門口,就自己回家了。所以我又再次開始離家生活。」

後來,永宇在接受了那次的審理以後,便被送到了少年院。

很多人常說,按照法律所做出的判決如同冰霜一樣冷冽無情,因為法律不會考量個人因素,而是按照犯罪的程度公平地進行審判。但是,法律也是有血有淚的。這並不表示法律可以鬆散,或是迫於人情而做出不對的判斷,而是代表著,有時候法官也會按照法律原先的目的——正義——來進行裁判。如果各位是法官的話,會給予一個因為飢餓難耐而偷餅乾的孩子什麼樣的處分呢?只不過是偷了一包餅乾,所以你會好好規勸他之後,就讓他回家嗎?但是,如果這個孩子並不是初犯呢?依照法律規定,累犯是加重處罰的對象,罪責也會加重。尙萬強為了飢餓的外甥去偷了一塊麵包,而在監獄裡生活了長達十九年的時光,也是因為種種原因,使他成為適用加重處罰的對象。

即便是依照原則所做出的公平處分,但我們依舊認為它違背人性時,就會對法律產生疑慮。尙萬強因為偷了一塊麵包,必須以罪犯的身份度過十九年遠離社會的生活。即便那樣的處分完全符合法律程序,但面對那樣的處分,即便本性再怎麼善良的人,都會對社會留下怨懟之情。當時引領著尙萬強走出全新人生的關鍵,是神父的慈悲之心。如果連神父都以嫌惡的眼光看待尙萬強,認為尙萬強有罪的話,那我們所熟知的馬德廉市長就不會誕生了吧!

如同神父的慈悲之心引導了尙萬強一條全新的人生道路,非行少年們也需要一個制度上的支持,給予他們全新生活的機會。如果沒有制度的協助,那麼已經沒有太多選擇的非行少年為了生存,不得不再次陷入犯罪的泥沼之中,這樣的結果,也只是讓社會成為一個犯罪者養成之地。實際上,曾經接受過少年保護處分的非行少年的再犯率相當高,而且數値持續增加。根據最近的統計結果,接受保護觀察處分的靑少年中,在一年內再犯的靑少年約為百分之九十。透過深度訪談去了解其中的原因,才發現這是「非行少年」或「犯罪者」這類社會標籤所造成的結果。

我們總是說,森林大火的早期控制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我們能在森林大火剛發生的時候就發現,那便能馬上採取相關措施,不讓火勢蔓延、防止它成為更大的火災。對待非行少年的方式也是相同的道理。活在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失誤或犯錯,但是如果人們連一次的失誤或犯錯都無法容忍,早早就為靑少年們貼上社會標籤的話,那麼他們很可能會走上更不好的路。原因在於,我們如果想要改變一個人,就必須要給他希望,但是在被貼上「犯罪者」標籤的情況之下,他很難抱持希望。相反地,透過適度的教育讓靑少年知道犯罪的問題,從周圍給予共鳴與支持,讓他能夠自我反省,那些過去的失誤就會成為幫助他成長的墊腳石。

那天,永宇順從地接受了處分。我在作出處分的同時,也期望他能夠在少年院裡好好地完成學業、學習一技之長,成為一位堂堂正正的社會成員。對於那些心中感到徬徨、心靈受傷且內心充滿淚痕的孩子們,必須有人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雖然孩子們犯了錯,但是仍舊需要一個願意伸出雙手擁抱他們的人。這也是我沒有放棄與非行少年們之間的溝通管道,且總是想要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的原因。

▶▶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公司 千宗湖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

 
成為孩子生命中,理解他的伯樂,孩子一直抱怨「學這個有什麼用」?讓孩子明白「我只在乎你」
圖/寶瓶文化
書名:《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

內容簡介:給戰戰兢兢地努力挽救親子關係,卻深感挫折的溫柔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相處,是一種寬心的修行。】放下「我沒盡責」的焦慮,小孩只是長大了,不會一去不回頭。

家有青春期小孩,你在心裡哭過多少回?其實孩子刺向你時,也刺痛了自己:「這樣的我會有人愛嗎?」唯一能給孩子安定的,是身為父母的安定,因為這能讓他們肯定自己,無論是什麼形狀,都是最美好的形狀。

/

選擇溫柔,不等於討好或溺愛;選擇溫柔,也不代表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我們耐心等待、不放棄,相信點點滴滴在孩子心中,將以愛綻放。

/

●孩子漸漸地很多話都不和你說了嗎?

→因為你總是還沒聽完,就直接進入「解決問題模式」。

●孩子常常放空、恍神或逃避?

→他可能正對你透露一個訊息:「我不重要。」

●孩子一直抱怨「學這個有什麼用」?

→其實他是害怕會讓爸媽對他失望。

如果說孩子是生來討債,和青春期小孩相愛相殺的煎熬,則讓你覺悟上輩子原來「債台高築」:才剛引爆炸彈,轉身竟能沒事似的聊天;冷漠不理人,讓你心灰意冷地懷疑自己究竟多被孩子憎厭……

吳孟昌老師在親子關係及自我探索講座、大學授課中,聆聽了許多親子的生命故事,自己也有兩名青少年兒女,正親身經歷著「伴君如伴虎」的不知所措,因此他深深地理解:

❙青春期孩子其實以倔強的外表,隱藏敏感、脆弱的心。

❙這種矛盾,卻是孩子為了確定「我是什麼樣的人」,尋找答案的必經過程。

他特別規劃「陪孩子」與「陪自己」兩部分,針對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三十個經典提問,提出關鍵思考及實用方法,幫助父母們貼近孩子的個性、特質,從互動中做出彈性調整,進而發展適合自己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

明明好需要爸媽陪著當「後盾」,可是彆扭得說不出口,白我們一眼撇過頭,卻又斜眼偷瞄我們會不會真的走開──

青春期的孩子,如此磨人,卻也那麼令人心疼。

作者介紹:吳孟昌,親子關係與自我探索資深講師。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兩個青春期孩子的爸爸。

搶先試閱:〈孩子一直抱怨「學這個有什麼用」?──讓孩子明白「我只在乎你」〉

【成為孩子生命中,理解他的伯樂】

在社會中求生存,我們容易不自覺地以某些世俗的價值觀,來評斷一個人「好/不好」、「有成就/沒成就」、「有用/無用」……我們的孩子,往往也成了其中被評斷的對象。

這些評判的尺規背後自有一套邏輯思維,但是否適合用來為每一個人的表現打分數,其實值得商榷。

邀請你透過以下的步驟,來覺察自己評斷孩子的眼光,是追求社會文化的認可,還是出於對他的珍視。

●第一步(題一):請你準備紙筆,並將心中認為的「好」孩子的特質(如:品學兼優、知書達禮、積極勤奮等),一一條列寫在紙上。

.請注意:回應時,不要以自己的孩子為預設對象。

●第二步(題二):接著,請你用另一枝不同顏色的筆,將孩子身上令你欣賞的特質(如:善良、乖巧、樂觀、活潑、獨立、勇敢等),寫在上一題回應內容的旁邊。

.請放心:你對孩子的欣賞,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證,只要你覺得他的某個特點很棒,無論大小,都可以寫下來。

●第三步:請仔細觀察以上兩者之間的連結或差異。

.「題一」可能承載著某些社會價值觀,「題二」則單純由孩子身上散發而出。

.它們沒有孰輕孰重、是非對錯的問題,因為在你眼中,它們都是重要的。

●說明:

.倘若你發現自己認為「題一」相對重要,代表你可能對於孩子的發展,能否獲得社會價值觀(旁人的眼光)的認可,十分重視。

你毋須剔除這個部分,只需提醒自己:多在欣賞孩子(你對「題二」的回應)的基礎上,引導或激勵他,往你希望他達標的方向前進。

.倘若你較為重視孩子本身的亮點,而非是否獲得社會價值觀的認可,代表你是孩子生命中的「伯樂」,常能對孩子表達認同與賞識。

你在題一中的回應,可以為你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提供靈感,觸發自己時時思考:如何不讓孩子的美好特質只是孤芳自賞的螢火微光,而能進一步地超越自我,照亮他人與社會。

/

【不說教,選擇做個「守護者」】

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書法的女兒,六年級時,代表學校到校外參加書法比賽。

青春期的孩子對於這項「殊榮」,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不時抱怨:「還得犧牲午休時間,額外去特訓、練習。」

每當疲倦的時候,甚至還會說:「學這個有什麼用,又不能賺錢!」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他們受到世俗價值觀影響的痕跡漸漸趨於明顯。就如學書法這件事,起初我們帶她去學習,只是單純地希望培養她的專注力,並涵養一顆靜定之心,並無學才藝以博取名利的奢望。而她一路走來,也就順水推舟,把自己練就成可以去參加比賽的狀態。

只不過,的確太常聽她說「學這個有什麼用,又不能如何、如何」,我和太太看在眼裡,自然有些擔心。

不過,面對孩子從世俗、功利的角度批判自己的學習,我選擇不說教,用行動繼續陪她在這條路上前行。

炎夏的星期三午後,學校只上半天課,我固定會去接她到校外的書法教室報到。有時看她意興闌珊,就跟她說:「今天天氣好熱,待會兒下課之後,我們一起去吃碗芋圓冰或仙草凍,好嗎?」聽我這麼一說,她消沉的表情瞬間閃現一絲光采。

於是,星期三下午的書法課後,父女倆手牽手走一小段路,一起散步去吃冰,就成了我們共同的夏日記憶。

什麼是「有用」、「無用」,不能只從名利來衡量,也不能在短期內就輕率地評斷。這些道理對青春正盛的孩子而言,還太虛無縹緲。

我心知如果跟女兒講道理,只會加深彼此的鴻溝,對她的持續學習毫無幫助。不如靜靜地當她的「守護者」,讓她知道,這段路途也有值得珍惜的美好。

【我真的很欣賞你,我在乎的只有你】

書法比賽結束當天,女兒回到家後,我問道:「寫得怎麼樣,還順利嗎?」

只見她一臉酷酷地說:「還好啦!大家都寫得很好,我一定不會得名。」

我說:「結果都還沒公布,怎麼就這樣洩氣。」

她回我:「事實就是這樣,到頭來就是浪費時間。」

聽她這麼一說,我直視著她,對她說:

「妹妹,你能有始有終地把這件事完成,我真的很欣賞你。別人寫得如何,或者你會不會得名,我都不在乎。我在乎的只有你。

「不管最後結果如何,我們都一起把這段路走完了,光是這件事,我就覺得你很不簡單,真的很棒!」

我張開雙臂,把她擁在懷裡。

我想讓孩子知道,爸爸關心的不是結果的輸贏,而是她在整個過程中的努力。那些不為人知的點點滴滴,我都看在眼裡。

【青春期的孩子以倔強的外表,

來隱藏敏感、脆弱的心】

其實我也明白,孩子平常雖然表面一副不在意的模樣,但其實對於輸贏仍然有得失心。與其最後因為沒有得名而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不如先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以免父母因期待落空,而對她失望。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就是以如此倔強的外表,來隱藏敏感、脆弱的心。

關於世俗評斷一個人、一件事是否具有「價值」的種種眼光與議論,我們或許無法扭轉、改變。但是,在家庭這個與「歸屬感」密切連結的場域,我們卻可以用行動讓孩子明確地感知,父母對於「什麼是有價值/有用的」,自有看法與堅持,不一定要附和。

況且,父母最在乎的不是孩子身上有沒有「光環」,而永遠、永遠是孩子這個「人」。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吳孟昌 《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