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張金堅:當心新冠肺炎長期症狀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1/22 第 860 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主題 •張金堅:當心新冠肺炎長期症狀
   
 
張金堅:當心新冠肺炎長期症狀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4期 文/張金堅(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全球疫情仍未平歇,還是有許多富人願意全副武裝、冒著染疫的風險搭一趟飛機到美國,為的就是想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獲得更佳的保護。歐新社

新冠肺炎,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億4仟4百多萬人確診,並造成將近500萬人死亡,面對詭譎莫測的新冠病毒,全世界莫不嚴陣以待。從去年(2020年)年底,各國開始注意到確診者歷經急性期後是否有後續長期後遺症,2020年12月英國國家健康照護專業組織(NICE)及牛津大學,均發現新冠肺炎於確診受感染4周後仍有21%持續出現症狀,感染12周後仍有10%持續出現症狀,而且其中一半症狀持續時間高達40天。

另外美國亦有相繼報導,在台灣亦有類似情形發生,今年8月,台北市衛生局委請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北醫附設醫院及聯醫中興院區籌設新冠肺炎長期追蹤門診,台大醫院於9月22日於台大醫院復健部正式成立新冠肺炎長期追蹤特別門診。

其他歐盟各國亦有針對新冠肺炎之長期後續症狀提出相關之處置措施與因應對策,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也於今年10月7日正式定義,此等後續症狀特別稱為「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19)其定義為從新冠肺炎確診開始,或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3個月後,通常會開始出現至少一種症狀,並持續至少2個月,而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此等症狀有可能在染疫期間出現,也可能在痊癒後才首度出現。

可見新冠長期症狀,其所造成的影響非常重大,造成新冠長期症狀的實際狀況如何?其時程的演變如何?其可能造成的機轉?好發族群?是否造成創傷後壓力症侯群?有無追蹤指引及因應措施?都是大家所關切的議題,謹就過去文獻收集與整理,與讀者分享。

一、新冠肺炎長期症狀之分析

根據英國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Crook Harry博士在今年《英國醫學期刊》(BMJ)發表之綜述中,說明只要具有血管收縮素轉化第二型受體(ACE2)之人體細胞,均有可能受到病毒的侵襲,而且可能造成程度不同的損傷與破壞,舉凡肺臟、心臟、腎臟、胰臟、肝臟、循環及消化系統均受波及,症狀有小、有大,嚴重程度不一,出現時間有早有晚,有時反覆出現,其造成之症狀如圖一所示。

另外,西班牙全國因應新冠長期症狀,特組成專案小組,Dr. Sisó-Almirall A.等人,在今年環境研究及公共衛生國際期刊發表,針對國內數以萬計的確診者,發現感染後不同時期有不同之症狀,作者特別針對感染後4週內稱為「急性症狀期」,感染後4周至8周內稱為「短期症狀期」,大於12周以後稱為「急性期後綜合症狀期」,其呈現症狀確有不同,如表一所示。

另外,英國Davis H及美Akrami A等人合作,從56國COVID-19支持團體及社群媒體中,收集2020年6月前確診或疑似個案,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者,結果發現症狀有三大類別,第一類為初期症狀強烈,2∼3週後減輕;第二類持續症狀穩定發生;另外第三類則初期症狀很輕,但2個月後反而明顯。此三類之症狀的內容各有不同,如圖二所示,研究人員確定在人體10個器官系統,共計有203種症狀,其中66種症狀追蹤長達7個月,最常見症狀為疲勞(98.3%),勞後不適(體力或精神勞累後症狀惡化,85%)和認知功能障礙(腦霧)佔85.1%。此結果與上述西班牙的發現有某種程度相似。

二、聯合國衛生組織公佈長期症狀定義的相關資訊

新冠肺炎流行以來,不少醫療單位提出「新冠長期症狀」的定義,但因大家有不同意見與規範,如今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公佈了認定標準,其中包括呼吸因難、持續疲勞、抑鬱及腦霧(brain fog)等四大症狀(所謂腦霧,是指病毒入侵神經系統,造成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減弱、思考邏輯及判斷能力降低、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世衛應急衛生計劃執行主任邁克·瑞安(Dr.Mike Ryan)表示,「這場大流行尚未結束,它仍會繼續引起疾病造成死亡,將對全世界各地造成長期影響」。根據上述「新冠長期症狀」的定義。WHO建議世界各地對長期症狀的確認,要從下面幾個面向了解:

◎COVID-19感染史

◎實驗室確認COVID-19感染

◎新冠長期症狀出現是指感染確診第12週以後的症狀

◎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疲勞、呼吸急促及抑鬱等症狀

(長期症狀其實很多,從50種至200種不等,但主要為上述四種症狀),症狀不能用其他替代診斷來解釋、症狀會對日常生活功能產生影響。世衛組織估計,約有10∼20%的COVID-19患者出現此等長期症狀,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儼然是一個嚴肅的公衛議題。

三、可能導致新冠長期症狀的成因

根據美國國家過敏及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佛奇引用華盛頓大學的報告,發現有30%病人到9個月仍有症狀,至於其成因仍未明,美國國家衛生院(NHI)正著手進行研究,於今年9月15日宣布預計要花5.7億美元進行RECOVER(Researching COVID-19 to Enhance Recovery)計劃,以徹底了解新冠肺炎長期症狀之成因及真正病理生理機轉,到目前為止,大家比較公認的成因有二:(i)感染使某些人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不僅攻擊病毒,還攻擊自身組織,造成自身組織的破壞。(ii)病毒的部分組織可能留在宿主體內並處於休眠狀態,隔一段時間後被重新激活。

至於為什麼造成腦霧,其原因不甚明瞭,有人認為和嗅覺障礙有關,可能病毒的部分組織經過嗅覺神經及嗅球進入腦部,也有人報告脊髓中有一些不好的細胞因子(cytokine),影響神經系統功能,其原因有待將來持續研究方能真正了解。

四、孩童造成「新冠長期症狀」的特色

根據義大利Dr.Buonsenso D.等人,收集從2020年3月至11月共129位18歲以下兒童確診者,發現其長期症狀與大人有很大不同,以失眠、呼吸道症狀及鼻塞最為常見,其中有50%至65%有1個以上症狀,其中42.6%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圖三),所以孩童的確診在追蹤方面要有不同之考量。

五、新冠肺炎康復者心理及精神影響

根據全球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在《美國醫師學會期刊》(JAMA Psychiatry),《刺胳針》(Lancet Psychiatry)及《精神醫學研究期刊》(Psychiatry Investigation)等雜誌發表,結果發現新冠肺炎康復者有15%至32%產生創傷後壓力症侯群,其結果分述如下:

❶美國利用回溯性世代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比流感或其他呼吸道疾病,造成精神疾病之風險較高,大約從1.16倍到1.83倍不等。

❷義大利學者利用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發現義大利COVID-19康復者高達30%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比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25%)及美國2001年911攻擊事件(20%)較高(圖四)。

❸根據義大利研究發現,女性、過去有精神病史、慢性肺部疾病、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等)及肥胖者有較高風險的創傷後壓力症侯群(圖五),可見對於新冠肺炎康復者之心理狀態進行追蹤有其必要性,特別針對高危險群更要重視。

六、台大醫院設立「新冠長期症狀追蹤特別門診」概況

台大醫院從2020年1月,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者後,加上今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以來,發現有些人不幸演變成重症,有些輕症者亦有造成後來的長期症狀,根據台大醫院的追蹤,發現這些患者會面臨七大不好的狀況(圖六),極需追蹤與復健,積極照護可有效協助患者提升各項器官功能及生活品質。

所以台大醫院於今年9月22日正式成立「新冠肺炎長期追蹤整合門診」,此整合門診將於網路掛號系統中提供民眾掛號、院內照顧的康復者會優先讓先前的主治醫師協助看診、評估後續需求,再由其他科別的醫師做後續復健及追蹤,北市衛生局也委託台大醫院能提供服務給他院康復者,民眾若有需求,也可以掛號尋求協助。

足證目前台灣對新冠長期症狀患者也適時成立整合型的追蹤門診,可以讓病人得到多專科團隊的全方位照顧,使症狀減輕,甚至完全恢復,更可提升自理日常生活的能力。

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迄今已近二年,造成全球的嚴重衝擊,幾乎完全翻轉整個世界的生活模式,由於新冠病毒對人類而言,仍有很多棘手問題極需面對,像本文所述新冠長期症狀的成因、作用機轉、持續時程、疫苗接種可否改善?有無相關藥物治療或其他療法?

這些問題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強烈建議要定期追蹤,依照英國國家健康照護專業組織(NICE)之指引,建議追蹤門診時,要有血液常規檢查、肝腎功能檢測、C反應蛋白檢測、運動耐力檢測、心肺功能檢查、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檢查等,如有任何突發狀況或任何症狀發生,應及早接受治療或復健,結合各方面的專家施行相關評估及治療如呼吸治療、復健運動、認知行為療法、失眠治療及藥物治療,避免錯過三個月的黃金恢復期。

那麼新冠長期症狀才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尤其對於確診者,不要任意貼標籤,更不要污名(stigmation)或歧視(discrimination),而是要有同理心並給予充份的關懷與支持。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464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