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連續十三天零確診,第卅八天未新增本土案例,外界質疑檢驗不足,讓台灣確診病例數停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引用英國牛津大學報告,我國檢驗量能排名第七,在全球仍屬「前段班」。
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疾管局(現疾管署)前局長蘇益仁認為,各國採檢目的與作法不同,有的國家因爆發社區感染而採取普篩、有的國家僅零星社區傳播,僅針對高危險群採檢,檢驗母體不同,「單以採檢總人數及確診人數比較實在沒意思 。」
蘇益仁認為,「國內檢驗其實是足夠的」,台灣雖主要對確診接觸者等高風險者採檢,但因疫調做得精準,可以把所有接觸者找出,僅針對高危險群採檢,幾乎就不會漏接感染者。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九十六個國家的採檢陽性率,截至五月十九日,台灣每採檢一五八人就有一人確診,排名第七,前六名依序為越南、烏干達、辛巴威、紐西蘭、衣索比亞、盧安達。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若僅比較資料齊全國家,台灣則排名第二,僅落後每採檢二○三人中就一人確診的紐西蘭,第三名為澳洲,每採檢一五三人有一人確診。
陳時中說,台灣檢驗量不算少,但因我國針對高風險對象做檢驗,若放寬篩檢標準,採檢陽性率恐更低。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台灣目前作法叫做高危險群廣篩,「這不是所有國家都可以做到」,因台灣具高醫療可近性,且疫調細緻度,加上檢驗準確度高,才能在採檢人數少的情況下,找到確診者。
疫情雖趨緩,但紓困爭議仍不少,南部一名男子名下有數筆土地,價值近四千萬元,但因沒有存款,照樣申請紓困,陳時中表示,紓困對象並非一定要中低收入戶,只要受到疫情影響,幾乎無存款,且收入減少,便可申請。
陳時中指出,即使有自住的房子、多筆土地,但不見得能產生收益,生活依舊可能發生困難。
有立委表示,衛福部最初將廿一億元分給各縣市,但部分縣市經費不足,未來將面臨發不出錢。以新北市為例,申請案核定率才兩成八,但預算已用掉五成四。
陳時中表示,紓困預算是由中央撥款給地方,六月底前符合資格者,都領得到錢,現在提前預撥,如發下去的錢不夠,可再跟中央申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