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基本分成兩種,一種是心電圖上呈現出ST段上升現象的急性心肌梗塞,其他心電圖上沒有ST段上升的叫做非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ST段上升通常代表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可能有完全阻塞的現象發生,故緊急心導管亦或是血栓溶解劑的施打主要就是針對這一類的病患為主。 然而在台灣,大部分的心肌梗塞事實上都是非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ST段上升這一部份,已經逐漸在減少當中。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在2015年就已經觀察到國人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在老年人雖然沒有增加,但是中壯年族群卻是在持續的增加當中。從2009年到2015年,五十五歲以下的病人,不管男性或女性,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非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如何診治變得非常的重要。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於是邀集台灣急診醫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共同商討,希望制定一個可以給整體台灣醫師們遵循、參考的急性心肌梗塞之新指引,尤其在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的治療策略上。
經過將近兩年的努力,搜集專家的意見、科學的證據,三大醫學會已有共識,發佈一套針對台灣人制定急性心肌梗塞之新指引,期許藉由新的治療指引來區分及判斷患者症狀,使醫療團隊更能有效進行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首先,病人發生了心絞痛、冒冷汗、頭暈、噁心、嘔吐、喘、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時,鼓勵大家透過119系統盡早到醫院就醫,尋求急診醫師、心臟科醫師的協助,來看看有沒有發生心肌梗塞。
其次,當患者抵達急診室時,建議醫師使用比較新的診斷工具——高敏感性心肌蛋白進行檢驗,早年我們用傳統的心肌蛋白來診斷心肌梗塞,有時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它才會升高,但是高敏感性心肌蛋白大概一、兩個小時當中就會升高,所以用這個高敏感度的心肌蛋白來做心肌梗塞的診斷或者是排除。
第三是關於服用藥物的準確性,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在心肌梗塞發生以後,希望能夠服用至少十二個月的時間。這個醫囑的順從性非常重要,因為牽涉到疾病的再發生還有病人的死亡率,但是現在台灣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使用的時間大概八個月左右而已,也就是離國際標準治療呼籲的十二個月,台灣有一個需要努力的空間。
最後,當然是適當的時機要進行心導管介入治療,我們在指引中有特別描述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早一點進行介入治療,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先藥物治療配合醫師再決定這一個適當的心導管介入治療時間。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