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接納不同? 「我才不要跟他玩哩!他長得那麼醜!」 如果孩子常常說:「我才不要跟他玩!」或者,老是回家哭哭啼啼的說:「都沒有人要跟 我玩!」到底該怎麼辦? 其實回想我們自己從小到大的經驗(尤其是從小學階段開始),我們常常可能會因為一些非常表面的理由,而從心裡去「排擠他人」或遭到他人的排擠,或盲目的認同。這些理由可能只是因為「彼此不同」而已,例如:來自不同的信仰、種族、母語、生 活習慣等等,而不是對方或我們真的不好,真的需要改變自己,去迎合他人。 相反的,我們應該要問問自己,當我們接觸到這些不同的時候,能不能夠用比較開放的心態去了解和接納它們?畢竟這個世界無可避免的會走向一個更多元化的全球社群,若我們一再的以狹隘的觀點自我設限,未來想要再打開心房,與世界溝通,勢必會 非常困難。 而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溝通其實是沒有對錯可言的,往往會出現的只是一些「歧異」。如果雙方能夠利用對話的方式,敞開心胸互相了解,就會發現其實就算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也能夠變成好朋友,甚至可以運用彼此的不同,創造出更寬廣的世界。 支持孩子接納異己 當孩子出現排斥異己的行為,或不認同他人的生活方式或觀點時,我們可以向他們指出其他人身上類似的相異處。我們可以先用這樣的方式來幫助孩子了解人我之間的異同處,然後他們就會願意彼此溝通、互相傾聽,並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家 庭成員之間也是如此。如果哥哥覺得妹妹一天到晚都在玩扮家家酒的遊戲十分幼稚,總是喜歡消遣她,我們也可以幫他換個角度來想一想,他自己一定也有許多嗜好是別人不敢茍同的。而爸爸一向最愛看的足球轉播,也讓媽媽覺得很無趣,但是,媽媽仍然很愛爸爸,並和爸爸一起生活了這麼多年。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哥哥就會了解到,其實接納別人的不同,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雖然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但是,我們仍然能夠和睦的在一起生活,彼此相愛和包容。 然而,在群體當中常會有一個排斥個體的現象,即使這個個體並沒有明顯的和群體格格不入。通常導致這個個體被群體排斥的原因,都只是一些日常小事。有時候這個個體是群體權勢和影響力的受害者,而有時候只是代罪羔羊而已。個體在長期遭到排斥的情況下,可能也會決定要暫時離開群體。大人要隨時注意孩子的友伴關係,這樣才能了解群體運作的動態和他們發生衝突的真正原因。 【延伸活動】和平常不一樣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隨時在改變的世界,那麼我們要如何去定義常態呢?所謂的非常態又是什麼呢?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的是要讓他們認識一個既成的常態世界,又要讓他們抱持開放的胸懷,來面對嶄新和特殊的事物。 □年齡:四歲以上。 □人數:兩人以上。 □材料:紙張、畫筆、美勞材料。 □所需時間:大約十五分鐘。 □活動地點:室內。 □活動過程:
- 讓孩子畫出某個東西或是用美勞材料做出某樣東西,但是,要做出兩種不同的版本。第一個是一般正常情況下的樣子,第二個則是要畫出和平常不同的樣子。比方說,畫出一個人,一隻手白皮膚,一隻手黑皮膚,或是畫出一輛有五個車輪的汽車等等。
- 畫好了以後,請孩子輪流把兩張圖給大家看。讓大家說說看,哪一張是正常的?哪一張是不正常的?並討論看看,所謂的正常指的是什麼?我們是會用什麼來決定一件事物是否正常?大人也可以給予孩子一些例子,說明有些事物在別的文化或國家裡是理所當然的,但在我們國家裡卻是一項禁忌,或是一件很不尋常的事情。
【延伸閱讀】《我才不要跟他玩+媽媽,他老是欺負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