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首座水下遺址博物館「重慶市涪陵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內,遊客乘著下行的電動扶梯、穿過曲折幽深的廊道,走到長江水下40公尺的江心處,透過廊壁上的23個水下玻璃觀測窗,便可遠望千年「水下碑林」。中新社報導,白鶴梁是位於涪陵城北長江中的一個天然巨型石樑,長約1600公尺。石樑上刻有自公元763年至1963年間的題刻165段、3萬多字;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記錄長江涪陵段1200多年間的枯水水文,有「世界水文資料寶庫」之稱。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館長胡黎明指出,白鶴梁題刻本就在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才會露出水面。三峽水庫蓄水後,為避免白鶴梁題刻淹沒江底,2003年起,啟動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歷時6年,在白鶴梁遺址上新建一個巨大的「無壓容器罩」形成「水下保護體」加以保護。
胡黎明回憶說,要讓題刻得到最真實的展示,離不開水質清澈、燈光清晰與玻璃透光三項必要元素;博物館成立至今共有3次閉館,第一次是在開館3天後,因為水下保護體內的水質渾濁。
為解決水下保護體遇到的多種問題,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與中國幾大高等院校,就水下文物、水下生物、水下監測等方面開展合作;經過論證,發現場館與長江水相互滲透,尤其是夏季,長江水的濁度直接影響館內水質。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設備科科長李隆田指出,白鶴梁水下保護體採取的是24小時自來水沖水置換的運行方式,建館初期,一個月的自來水費用就需近30萬元人民幣;找到水質渾濁原因後,博物館從2011年起,通過優化水循環操控方式,改造淨水設施。
李隆田透露說,充分利用水體難以被壓縮的原理,合理地根據長江水的流速和漲落,實時增加補水量,始終保持保護體內的壓力不小於長江江水的壓力,讓保護體的水往長江流,從而解決了水濁的問題,「現在,館內一整年的水費不超過30萬元。」
除了外部條件,在人工干預方面,胡黎明透露,2015年底,館內還完成了廊道改造工程,更換水下玻璃觀測窗;現在潛水員入水護理水下保護體的頻率,已從每月一次改為每兩月一次。
題刻長期浸在水中,不僅受泥化、石化的侵蝕,還有藻類生物膜的「困擾」。胡黎明說,館內將通過改善燈光品質、降低光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藻類生長,預計年內可完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