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東京奧運634/一杯飲料毀了鐵人金牌夢


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3/19 第112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東京奧運634/一杯飲料毀了鐵人金牌夢
缷殼/給母親的道歉信
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正視內在渴望,接納最初始的自己!
孔子大歷史/聖壇下的真實人生與他的春秋壯遊
閱讀筆記 鬼地方/記憶與創傷的賦格,鬼的存有

新書鮮讀
東京奧運634/一杯飲料毀了鐵人金牌夢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TOKYO 1964•2020人文、創意和科技,就是東京奧運的精神與態度

內容簡介: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熱愛奧林匹克的人奧運不僅是一場運動盛會,它與國際政治、國家建設和財經預算都息息相關。兩屆東京奧運無論是場內到場外,都有太多的事與物令人期待,尤其是「追求卓越」。劉善群以30年前的「東京印象」為基礎,加上參與過7屆奧運和其中4屆的現場採訪與轉播經歷,從人文、創意設計和科技三部分,和大家分享東京奧運的故事。

作者介紹:劉善群 ,奧運經驗:參與七屆奧運會採訪作業(1988-2016,2004除外),1996亞特蘭大、2000雪梨、2008北京及2012倫敦等4屆奧運現場採訪、轉播。

搶先試閱:〈被下毒的鐵人〉

  一九六四年日本東京奧運會,如果要選出和台灣最重要的一件大事,那我會把票投給參加田徑十項全能競賽的「亞洲鐵人」楊傳廣(1933-2007)。因為他原本非常有希望能成為台灣第一位在奧運贏得金牌的奧運英雄,但是當時在兩岸政治、軍事對峙、爾虞我詐的氛圍下,奧運金牌對國民黨政府是何其重要,共產黨方面則是千般萬般不願意看到台灣有此成就。楊傳廣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成為犧牲品,由共諜給的飲料毀了他的金牌夢。

  這件事之後在兩岸間各有說詞,台灣內部有人說他因十項全能計分法改變無法再有好表現,甚至說他好酒貪杯;大陸方面則說,是國民黨當局丟了面子下推託的藉口。雖說如今鐵人已遠,從東京潛逃至大陸的當事人馬晴山也未證實,但從相關的蛛絲馬跡中,仍可嗅出其中的詭譎。

  我在擔任台視體育部主播時,特地前往左營訓練中心向楊傳廣求證,他嚴肅地發誓說,他真的是被代表團的隊友馬晴山下了毒,絕非他因為表現不好的推託之詞。

  楊傳廣的「亞洲鐵人」封號,來自一九五四年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一屆亞洲運動會,當年才二十一歲的阿美族青年勇奪男子十項全能冠軍,被菲律賓當地的報紙稱為「Iron Man of Asia」,鐵人封號自此誕生。

  早在前一屆的一九六○年義大利羅馬奧運會,楊傳廣和他UCLA 的同學強生(Rafer Lewis Johnson, 1935-)精彩拚搏,一直到最後一項的一千五百公尺才分出軒輊,最後強生金牌,楊傳廣摘銀,兩人的成績都打破奧運紀錄。當一千五百公尺比完,強生在終點將頭靠在楊傳廣的肩膀上,英雄惜英雄的畫面感動全場,觀眾們甚至大聲喊出給他們倆都是金牌吧!到如今兩人當年激烈交手過程和畫面,被喻為是奧林匹克運動史上最經典時刻之一。

  楊傳廣是台灣第一位在奧運會上贏得獎牌的運動員。強生則是在一九八四年的洛杉磯奧運,膺選為聖火最後一棒的點燃者;也曾在007 電影《殺人執照》演出。

  羅馬奧運會結束後,楊傳廣表現如日中天,尤其在東京奧運會的前一年,以九一二一分打破男子十項全能運動的世界紀錄,國際田徑總會也因為楊傳廣的成績太驚人,特別修改十項全能的計分方法。一九六三年國際知名體育雜誌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特別在年終最後一刊將楊傳廣選為封面人物,並封他為年度世界最佳運動員。

  好,最有希望贏得奧運十項全能金牌。由於十項金牌是奧運所有比賽項目中的重中之重,總共要比十項競賽才能摘下金牌,楊傳廣身上背著全台灣人的期待。蔣介石總統也格外重視楊傳廣在東京奧運的出賽,特別派了兩名侍衛保護他但沒料到。見縫插針、遇洞灌水的共諜就混在代表團當中,防不勝防。CK 的金牌夢幻滅在東京霞丘的國立競技場,最後只獲得第五名。(註:楊傳廣的友人都稱呼他CK)

  楊傳廣被下毒的過程就像諜報片一樣精彩。CK 回憶說,當時代表團到了東京,射擊代表隊一位名叫馬晴山的選手,他們並不熟,但馬晴山對他非常熱切,不但練習時常替他加油打氣,還提供飲料給他解渴。

  結果壞就壞在這飲料上。

  就在十項全能競賽開始的前兩天,CK 因為喝了馬晴山給他的飲料後,全身癱軟,怎麼都提不起勁來比賽,即使在賽場拚出了全身的力量,還是無法表現出平常的實力。被下了毒的鐵人,在奧林匹克運動會折桂摘冠、登峰造極的夢想自此破滅,腦中留下一堆謎團。

  楊傳廣被馬晴山下毒的事件,隨著東京奧運會結束返台前兩天,馬晴山與體育考察團攝影官陳覺在日本消失,並傳出他們已經投共之後,才使鐵人被下毒的事件浮上檯面。一位情治單位官員告訴CK,根據他們追蹤調查,楊傳廣在東京被下毒確有其事,而且同案另有四人在台灣被逮捕。

  馬晴山是中華民國陸軍,一九四九年隨著政府來台,因射擊項目入選東京奧運代表隊,在男子手槍項目名列第五十三名。馬晴山在東京消失後向蘇聯駐日本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根據維基百科記載,馬晴山和陳覺是在日本的華僑總會組織部長博仁特古斯,以及日本社會活動家鈴木一雄的協助下,一九六四年十一月由山口縣下關港搭乘挪威貨輪前往中國大陸。

  馬晴山抵達大陸後,曾回到故鄉遼北省(東北九省時期)哲里木盟通遼市訪問。中共體委主任賀龍對他禮遇有加,總理周恩來甚至邀他到家中做客。馬晴山之後也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射擊代表隊,還擔任過現代五項代表隊領隊及總教練,最後是以遼寧省體委副主任身分退休。對於楊傳廣被下毒事件,馬晴山並未證實。

  這起鐵人被下毒事件,也牽扯到當年的東京奧運代表團安全官范子文,他被懷疑是滲透在台灣的共諜。范子文在蔣介石時期曾任調查局第四處處長,因為其他案情被檢舉是中共關係人而被捕。不過當時在擔任國防會議祕書長顧祝同上將向蔣經國陳情,范子文勉於一死,但他仍因為私藏槍械案被處六年半徒刑。

  另有一說是,范子文是因調查局的內鬥才導致如此下場。

  楊傳廣在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未能摘下十項全能的金牌,背後竟然是一個複雜的大時代故事。距今一百二十四年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史上,楊傳廣是最有希望、而且是最靠近奧運男子十項全能金牌的亞洲人。二○二○年奧運再度由東京舉辦,怎能不讓人再度想起傳奇鐵人五十六年前所發生的一切。

  CK 後來的生涯起伏頗大,曾經代表國民黨進入國會殿堂當立法委員,也曾代表民進黨選過台東縣縣長(落選),更出乎意料地去做過乩童。生�蛌瘍K人如此際遇,姑且不論私德,政治的利用與拋棄,以及政府照顧不周,難辭其究。 ▶▶ 閱讀更多 劉善群《東京奧運634:TOKYO 1964.2020》

 
缷殼/給母親的道歉信
文、圖節錄自大塊文化
圖/大塊文化提供
好賭的父親被女兒逐出家門。下一次會面,已是工傷後的喪葬現場母親選擇在跨年當日結束罹癌且負債的人生。留給女兒的,是心中尚未和解的親子關係

內容簡介: 「應該要好好悲傷的時刻,我卻用旁觀者的眼光,試圖避開那些情緒。」每個關心議題的人,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在本書裡,佩妮揭露了長期投入社會議題的因素:不安的童年、工傷的父親、債務纏身的母親。懷抱著孤獨與焦慮成長,母女時常陷入爭執,但比說不出口的愛更遺憾的,卻是在關係和解之前,母親先選擇了放棄人生。於是《卸殼》成為跟母親未完的溝通,透過誠實且刻意拉開距離的冷靜,佩妮寫下她的疏離、她滿溢的愛、她的歉疚,以及試圖理解母親的決定。

作者介紹:江佩津(佩妮誰) ,七年級生,生於高雄,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學士與碩士畢業,現就讀法國ESSEC商學院MBA。曾任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採訪編輯、《壹週刊》人物組記者。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宗教文學獎、台大文學獎、台積電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等。合著《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結痂週記:八仙事件 他們的生命經驗,我們不該遺忘》。

搶先試閱:〈陪病時光〉

生日前一天的晚上,手機突然響起,這一通電話,打斷了我與朋友的晚餐聚會。

自從高中畢業北上後,已經獨立生活近十年,習慣被工作、朋友聚會填塞時間,日常之餘習於跟母親用Line 文字對話,彼此知曉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在見不到面的時刻,便想著對方很好。

如今是母親打來的電話,急促而直接。

接起電話,另一頭的母親一開口就虛弱地說了句:「對不起。」她正在醫院的急診室。原以為只是習慣的頭痛、吃個止痛藥、掛個點滴就好,但沒想到在照完腦部的CT 後,醫生不准她出院,並且一定要找家人過來。

是腦出血,並且是腦部腫瘤破裂引起的出血,讓她中午在進行清潔工作到一半時,頭痛難忍、嘔吐出胃袋中的食物、躺在地上動彈不得,工作地點的同事叫來了救護車。她不敢麻煩住在同一個城市的外婆,也就是她的母親,才打給我。

掛上電話,無法思考,只能先回賃居的房子將盥洗用品裝進行李,搭最後一班高鐵南下。

出高鐵站後,搭上計程車抵達醫院,彼時母親已經轉至病房。深夜請不來看護,我便待在病床旁,看著母親床頭掛著「禁食」、「預防跌倒」的小卡,腦出血急性期僅能注射點滴、觀察出血狀況是否變化。護士囑咐,若出現語無倫次或昏迷的症狀,要記得通知護理站。

接下來便是等待,等待進行許多檢查,我守在病床旁度過了生日,期間推著母親的病床上下電梯、到不同樓層,注射顯影劑、躺在醫療儀器內,途中病床稍有一點顛簸,母親便會忍不住哀嚎,是那樣的疼痛。

大多時候,我扶著母親從病床到廁所,但到後來,買好了尿布,母親卻無法放心解尿,因此護士便來替她插上尿管,我因此見著了母親袒露的身體,母女之間已無所間隔。

在幾次醫師會診後,終於敲定了開顱手術的時間。

病床上,母親終於在我面前落淚。她說,不想拖累我,然後,不想剃光頭。

「這什麼原因!」我笑出聲來。「妳光頭也會很漂亮,」不善於安慰人的我,只能說這樣的話語。

醫院地下街的美髮阿姨到病房來,帶上器材,不用下床走動,躺著也能夠洗好、剃掉頭髮,溫熱的水沖掉母親頭皮上的泡沫。明日就要手術了。

手術那日正是南部連日豪雨的季節,整座城市被淹沒在大雷雨之中,甚至到了停班停課的程度。有些病人因為淹水無法如期來到,因此早晨五點鐘,醫院便來通知:「是第一刀。」

清晨時分,在大雨中坐上車,抵達醫院時,母親已經戴上手術帽。等待室裡冷氣意外的強,母親瑟縮在棉被中。

要進手術室前,我俯身在緊張的母親臉上輕啄上一下。

「沒事的,」我説。

七個小時的手術時間,醫生幾度出來,說取出的組織會送病理化驗。

出手術室後,我買好加護病房所需的物品,送進護理站,母親便在加護病房待著,一天只有兩次探視時間。

這段期間住在醫院內,省去來往。每天的行程是醒來先到醫院的地下街吃早餐,上午十一點在加護病房門口跟其他家屬一起排隊、等待探視,戴上口罩、洗手、進到病房裡。

第一天進去,母親身上插著大小管子,以及令人無法忽視的引流盤,承接著血水,朋友囑咐過見到不要嚇到,因此早已有心理準備。進去病房,母親麻醉未退,叫喚她的名字時雖然有反應,但就像是lag 的電腦訊號,延遲數秒。

「媽,」我喚。「有聽到嗎?」

「有。」

「有。」

母親重複了數遍,但始終直盯著前方,雙眼無法聚焦。

母親工作地方的人送來她上班途中留下的包,但當時仍在腦出血的急性期,也只能過了幾日有空再打開,原來是她的午餐便當跟來不及吃的水果。待症狀緩解後,我找了空檔回去清理,加上冰箱中不能久放的食物,也一併清除。

清出冰箱中的食物,外婆說:「都是她給的。」

母親總是捨不得吃,因此仍凍在冰箱,或是包裝整齊後寄上台北給我。一個個冷凍的包裹,解凍後便能食用,都是這樣來的。

從那之後,就是母親住院的開始。

手術後的第三天,母親出了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

母親的頭不再疼痛,找來看護,她吃著看護買來或外婆煮的食物、或是醫院餐食。「沒事沒事,醫生說開完刀就好了。」她催促著我繼續原本的計畫,出國唸書,離開這座城市,甚至是這座島嶼。她說她會努力復健,她只想趕快回去工作,不用人擔心。

我被母親這樣推著,想要繼續前行。幾天後到了預計出發那日,我上網先行check-in、收好行李後,前去醫院找母親,她剛完成那天的復健功課,躺在病床上得意地說:「我現在只剩下走路有點歪歪而已,醫生說只是手術後的後遺症,慢慢會好。」總之就是要我

不要擔心。

午餐後,醫生來巡房,對著我說:「我們有些費用的問題要跟妳討論。」

被單獨找到病房走廊上,主治醫生才開口:「手術的切片病理結果,是惡性。」那意味著惡性腫瘤、癌症,並且補充:「是從其他地方轉移來的。」他說,不知道要怎麼告訴我,只好先把我支開,因為他們總記得在每次巡房時,都會有這樣一位母親容光煥發地對醫生、護理師、看護、其他床的病人,說著女兒將要出國去唸書,而她要趕快康復回去工作、繼續賺錢。

這讓他們難以開口,儘管知道幾個小時後我的班機就要起飛。

「但我們想還是應該告訴妳。」 ▶▶ 閱讀更多 江佩津《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

 
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
文、圖節錄自聯經出版
圖/聯經出版提供
 假如可以選擇,生命的最後一刻我想安樂離開!當高齡者的時代終於來臨,當長壽不再是幸福的表徵,這時候,你希望自己怎麼離開?

內容簡介:探討安樂死最新現況,榮獲第40屆講談社非小說類文學獎!從西方到東方,宮下洋一除了回溯各國患者在死亡之前所經歷的過程,也訪問到了他們的親友,以及持贊成或反對立場的一線醫師、相關機構、瑞士協助自殺組織的日本會員、因為「安樂死事件」被問罪的日本醫師……。走過研究安樂死的世界之旅後,最後他得到了何種「理想的死亡」的答案呢?

作者介紹:宮下洋一(YOICHI MIYASHITA) ,1976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記者。18歲隻身前往美國留學,畢業於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外語學院。之後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修得國際研究所碩士,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碩士。精通法語、西班牙語、英語、葡萄牙語和加泰隆語。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主要據點,採訪工作遍及世界各地。

搶先試閱:〈選擇「死」與選擇「生」的女子——美國〉

在YouTube宣告自己將死亡

和布蘭特妮的約定

親愛的朋友和家人,再見了。我因為末期疾病,今天就要接受尊嚴死了。(中略)這是個美麗的世界,旅行是我最棒的導師,而我親近的朋友和家人們,則是最偉大的施予者。直到今天我寫下這封信的此刻,他們仍在我的床邊支持著我。永別了,這個世界。請散播正面的能量,並將它傳遞出去!

二○一四年十一月一日,這則臉書上的公開貼文,不斷被分享至全世界。寫下這則貼文的是美國女子布蘭特妮.梅納德(Brittany Maynard)。她因為罹患腦癌,最後在奧勒岡州以尊嚴死結束生命,得年二十九歲。這是她臨死前一字一句敲鍵盤寫下的公開宣言。

布蘭特妮的死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的大幅報導,除了她美麗的外貌之外,一部分原因是她將自己臨死前的過程完全公開,甚至在媒體上「預告」自己的死亡日期。

在死亡的前一個月,她將訴說自己赴死決心的影片放上YouTube,短短一個小時就有十萬人瀏覽,兩天內的點閱次數更是高達八百萬次。她在死亡約一週前,曾經接受美國CBS電視台的訪問,當時她提到:

這不是自殺,是癌症結束了我的生命。我只是為了擺脫身體的疼痛和心靈的痛苦,選擇早一點離開人世罷了。

我還記得當時在網路上看到關於她死亡的報導。那時我還沒有接觸到安樂死的議題,所以只當它是遠在美國的轟動話題,也就是用看娛樂新聞的心態來看待。

然而,世界的反應卻不一樣。不僅美國,就連在歐洲,這個事件都掀起了大家對人的「臨終」的討論,甚至促使日後加州參議會制定了尊嚴死的相關法案。

當時以快轉瀏覽死亡宣言影片的我,此刻,就坐在布蘭特妮死前幾個月曾住過的房子裡。這種感覺實在非常奇妙。

說服布蘭特妮的丈夫丹.迪亞茲(Dan Diaz,四十四歲)接受訪問,並不簡單。自從太太布蘭特妮死後,世界各地的媒體紛紛找上他,讓他開始對於媒體的過度報導──其中或許就有我看過的新聞──變得小心謹慎。經過媒體塑造的動人故事,和他們夫妻倆對社會拋出的、關於死亡「尊嚴」的對錯議題,已經相差甚遠了。我一開始就抱著會被拒絕的心理準備向丹提出採訪請求,雖然理所當然地等了一個星期才收到回應,不過在我鍥而不捨、不斷說明來意後,最後他終於被我的心意感動,答應接受採訪。

我一直希望可以在這個時間點訪問他,因為在加州停滯許久未討論的尊嚴死亡法──正確來說是《死亡選擇權法案》(End of Life Option Act)──由於布蘭特妮的死,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通過,並在六月九日、我訪問丹的前兩天,也就是布蘭特妮死後約一年半正式生效。這無非是丹在這段日子以來,不斷向加州參議會提出訴求才得到的結果。

我一坐下沙發,馬上恭喜他。

恭喜你,丹。你的法案終於在大前天實現了。

「不,不是我的法案,那是布蘭特妮的法案。」

肩膀寬大、胸膛厚實的丹強調。他雖然努力堆出笑容,不過神情馬上黯淡了下來。他信誓旦旦地表示:

「我曾經發過誓,無論如何一定都要實現她的心願。而就在兩天前,我終於實現約定了,這是我可以獻給她的榮耀。」

這位年僅二十九歲就離開人世的年輕女子,在YouTube影片中訴說著以下的心願:

我希望全美國的人,都可以接受同樣的醫療制度(尊嚴死),不需要再像我一樣必須搬到其他州。

布蘭特妮原本住在加州,當時為了實現尊嚴死的心願,不得不離開出生的故鄉,搬到其他州居住。她透過影片,說出自己無法在家中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遺憾。

「我再也不會離開妳」

丹和布蘭特妮是在二○○七年四月三十日,透過交友網站「match.com」相識的。原本住在奧克蘭的兩人第一次見面的地方,是鄰近城市舊金山市區的一家餐廳。

「很高興終於見到你了!」

布蘭特妮先開口。兩人打過招呼後,丹情不自禁地對布蘭特妮說:

「妳好美,就跟照片上一樣!」

這就是丹對她的第一印象。之後在了解布蘭特妮的個性、想法,以及幽默的性格之後,他對她的感情變得更強烈了。

那天,布蘭特妮喝了雞尾酒,丹則是點了什麼都沒加的蘭姆酒,兩人都非常喜歡這家餐廳,後來也經常光顧。

當時,布蘭特妮剛從丹的母校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系畢業,正在同一所大學的爾灣分校進修教育碩士課程。

比布蘭特妮大十一歲的丹原本在食品公司工作,和布蘭特妮相識時,他則開了一家同樣性質的公司,正獨力創業維持生計。後來兩人開始在舊金山同居,布蘭特妮也計劃要取得碩士學位。

……

二○一二年六月,兩人訂下婚約,同時也買下了如今丹獨自居住的平房。同年九月二十九日,兩人終於步上紅毯,決定將來要和孩子共同打造幸福的家庭。然而,兩年後,他們的命運開始陷入黑暗。

只剩下六個月的時間

隔年一月,新婚的丹和布蘭特妮一起到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度蜜月。布蘭特妮熱愛大自然,比起身邊許多友人嚮往的海灘別墅,她更喜歡爬山、一天健走十公里和浮冰皮艇。如今家裡走廊上還掛著兩人當時坐在巴塔哥尼亞懸崖邊拍下的照片。

在新家過了約半年的新婚生活,布蘭特妮開始漸漸感到慢性頭痛,也愈來愈常作嘔,幾次向醫師求診,最後得到的結論卻是「偏頭痛」。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新年的那段期間,她不僅感到頭痛,也覺得身體不適,不得不取消年底的出遊計畫。

「奇妙的是,發生在布蘭特妮身上的事,都和旅行有關……」

丹一面喃喃說,一面撫摸著坐在一旁、布蘭特妮生前最愛的大狗查理。

跨年的這一天,兩人在加州希爾茲堡(Healdsburg)的家裡共進早餐,但過沒多久,布蘭特妮開始不停衝到洗手間嘔吐。他們心想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偏頭痛了,於是趕往最近的醫院求診。一開始的醫院檢查設備不夠完善,兩人於是又趕往另一家醫院,在那裡接受了MRI的檢查,最後發現罹患了腦癌。

「我還剩下多久的時間?」

布蘭特妮以微弱到幾乎聽不見的聲音問醫師。醫師告訴他們腫瘤已經太大,無法再進行治療了,布蘭特妮聞言隨即哭倒在丹的懷裡。

「我無法為妳開刀,不過我可以介紹妳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的醫師。」

這位醫師為他們介紹了精通腦部手術的專家,而布蘭特妮就這樣在醫院迎接了新年的到來。一月四日,她轉院至全美首屈一指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接受檢查,手術日期最後訂在一月十日。

布蘭特妮和丹開始蒐集資料,不眠不休地仔細研究,想了解腦癌究竟是什麼樣的疾病,又有什麼治療方法。

「布蘭特妮連為自己哀悼的時間都沒有,馬上就開始對抗疾病,她真的很努力。」

丹每次提到過世的愛妻,都會特別注意自己的遣詞用字,形容她的模樣時,用詞更是謹慎。

自從布蘭特妮生病之後,兩人在家已不再討論未來的家庭生活,所有話題都只圍繞著腦癌打轉。丹也問過幾位熟識的外科醫師,雖然其中有位醫師認為「根據患者的症狀不同,也有人活了十年之久」,但大多數的醫師都表示可能「只剩下三到五年的時間」。只不過,大家都沒有把話說得太白。

手術結束後,醫師推測布蘭特妮還有三到五年的生命,於是便讓她出院了。然而,就在兩個月後,一個更大的惡耗降臨——MRI複檢發現她的腫瘤變大了。醫師判定她罹患的是腦癌中最嚴重的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於是做了最後的宣告:

「妳大概只剩下六個月的存活期了。」

就在這一刻,布蘭特妮決定要尊嚴死。她蒐集了膠質母細胞瘤的相關資料,再對照自己的症狀——頭痛、噁心、失眠、痙攣,想像自己最後痛苦地病死。她朋友的父親同樣因為膠質母細胞瘤痛苦地離開人世。這件事也一直在她的腦海裡打轉。 ▶▶ 閱讀更多 宮下洋一 《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正視內在渴望,接納最初始的自己!
文、圖節錄自方舟文化
圖/方舟文化提供
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心理學家.榮格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當我感覺不好,我依然「完整」!

內容簡介:不須證明給誰看,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你是否也陷入,越想獲得肯定就越努力,然而即使再努力,最後還是無法達成標的,接著只能更加責怪自己無能的惡循環呢?某些我們認為「好」的目標,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只可惜我們總是一次次的失敗收場,沒有達標的一天。屢戰屢敗最終總讓我們不得不自怨自艾,覺得自己也許就是這樣了……但你知道嗎?有時候阻礙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作者介紹: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

, 喜歡用風趣、易懂又有系統的風格,讓每一個人都能活出屬於自己的原廠設定!

搶先試閱:〈什麼是真正的「愛自己」?〉

我發現,跟我討論要如何「愛自己」的人們,幾乎都是因為失戀,因為不被愛了,硬生生地從兩個人的融合體中切割出來,所以「被迫」開始學習怎麼愛自己,在我看來真是個多麼痛的領悟(音樂下)。

「可是到底要怎麼愛自己?很多書叫我去做讓自己快樂的事,但我沒有他以後,怎樣都快樂不起來。」

琳琳告訴我,在她失戀的這幾個月,她吃遍所有想吃的美食,買了非常多漂亮的衣服,又去運動塑身,試圖變成前男友看到會後悔的女神,但她的內心仍是一個無止盡的黑洞,任何美好的事物丟進去,連咚一聲也沒有。

其實,愛自己是一種「心境」,當你心在此境,做任何事、處於任何狀態都是愛,當心不在此境,任何行為、物質、戀人都填不滿。在我的經驗裡,愛自己的心境,會有三個境界:

第一,純然觀察(放掉評價)的境界。

第二,身心平衡的境界。

第三,照顧自己等於照顧了全宇宙的境界。

這三個境界通通都跟「自我接納」脫離不了干係,協助我們在乾涸的靈魂裡注入清涼的活水。

境界一:純然觀察(放掉評價)

你應該不會否認,這是一個充斥評價的世界,從第一次拿到成績單開始,甚至更早,我們就學會用各種標準為自己打分數,也為別人打分數,在高高低低的分數中,漸漸失去了看見真實的能力。

請你拿面鏡子,看著鏡中的眼睛,只是專注地去看它的形狀、顏色,此時,如果有聲音跑出來:「真小」、「真無神」、「真可悲」,請對這些聲音說:「嗨,我聽見你在評價,現在我要練習觀察,掰掰。」

客觀地審視自己的所有樣貌,放開慣性的評價,只是純然地看見自己。去觀察自己的每個身體部位,肩膀、胸口、腹部、大腿……聽見那些你已經不是第一

次聽見的評價,堅定地告訴它你在練習觀察(歡迎到第三章進行「身體接納練習」)。每個情緒出現,也都觀察著它,它是怎麼出現的?出現了又要告訴我什麼?試著問問它;也試著去看見世事的本質、他人的核心狀態,而非表象。

我知道你不習慣自言自語,你害怕會變成一個瘋子,別怕,我們每個人都是瘋子,只是大家很用力地假裝自己不是。迎接你瘋狂中的創意,還有那股活力,也許正是你現在需要的,擁抱它,它是完全屬於你的,你的眼睛、你的身體、你的情緒、你的瘋狂,都是你的。

純然觀察可以加入觸碰,我會花幾分鐘觸碰自己的手臂,或單純放在胸口深呼吸,感受空氣吸進肺部跟呼出鼻孔,帶有「正念」(mindfulness)的禪意,不偏不倚地觀察自己、觀察世界,慢慢讓腦中的「評價者」讓位,賦予「觀察者」一席之地,這時候,愛就有發芽的縫隙。

境界二:身心平衡

身心平衡的定義是,你的身體、腦袋、情緒甚至靈魂,沒有哪部分在勉強另一部分,沒有誰在逃避誰,整個人達到一個完整、和諧的狀態,當你在這個狀態裡時,就正在進行所謂的「紓壓」。

太多人誤解了紓壓的意思,以為暴飲暴食是紓壓、睡到飽是紓壓、狂買衣服是紓壓,但讓我們再仔細想想,當你猛吃狂喝時,你是感覺到飽,就停止進食;還是當你停止進食時其實已經胃脹欲裂、連站起來都很吃力了呢?

若是後者,則代表我們已經無意識地讓「情緒」勉強「身體」吃下過量的食物,也許情緒一時感到爽快,但隨著身體的負荷變大,反而使壓力增加,如此不僅無法「紓壓」,反而使身心陷入一次又一次的惡性循環。

其實根本無需去特意做什麼讓自己紓壓,或是特意地「追求」快樂,快樂僅是愛自己的副產品,就像我在感情主題中,常說無需去「追求」任何人一樣。

當你做的每件事,都在「身心平衡」的覺察中,那我可以說,你在發呆也是愛自己、你在大哭也是愛自己、你在耍廢也是愛自己,沒有勉強、沒有逃避。

境界三:照顧自己等於照顧了全世界

很多人不敢照顧自己,生怕被當成「自私」的人,甚至我看過有人拿失眠、生病來「說嘴」,試圖向世界證明他有多努力。對,我們好努力,但那又怎樣呢?我們以為努力就是對這個世界好,但其實當我們失眠、生病、身心不平衡時,我們會做出更多浪費的行為,對周圍的人產生更多暴戾之氣,落入更多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中。

就像飛機起飛前的安全示範片,它告訴我們,若飛機遇到緊急狀況,氧氣罩會自動落下,請先協助自己配戴,再去幫身邊的孩子配戴。「為什麼不幫孩子先配戴?他們比較需要幫助呀?」請你試想,如果先幫孩子配戴,你卻出了事情,這個孩子該怎麼憑一己之力生存下去呢?

我知道,你可能會有「罪惡感」,尤其在面對父母的要求、面對孩子的弱小時,你總是毫不猶豫地選擇照顧他們,但當我們一旦垮下,還有誰能照顧他們?

曾經,我不知道從哪聽到這句「照顧自己,等於照顧了全宇宙」從此這句話就這樣深深烙進我的心坎裡,成為多年來伴隨我的心錨,讓我在生命的驚濤駭浪中仍能穩住自己,我也想將這個錨送給你。

當「我的狀態」是舒服的,沒有委屈與勉強,我就能傳遞更好的能量給身邊的人;當我對自己是了解的,我就能分辨哪些評價該收下,哪些該還給對方;當我對自己是負責的,我就能知道何時要照顧自己,何時有力量照顧別人;當我對自己是接納的,我就能享受自我的呵護,以及接受那些對他人力有未殆的時刻。

而什麼叫照顧自己?問問你的身體、敲敲你的心吧,問它們:「如果現在,去做一件事能讓你覺得受到照顧,那會是什麼?」寫到這裡的我,答案是沖個澡,再去吃頓充滿蔬菜的晚餐。你呢?

你的答案是什麼?順著你的當下讓這個答案浮現,也許是找個朋友說說話、在安靜的空間裡待一下、去公園走一走、開啟舒心的音樂頻道、看一則笑話、用一部感人的電影讓自己流淚、嗅嗅麵包店的氣味、好好把生氣的心情寫下來……你擁有無限多個選項,請相信你內在的智慧,它曉得,此時此刻,你最需要的是哪一種。

其實,愛自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就像世事幾乎沒有單一真理一樣,貴在

我們是否有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其他人的說法只能僅供參考,包括我的。

以上三種心境,僅是我在打磨人生、跌撞日常中的體會。當你發現你還是不愛你自己,那也OK,因為這是內心的那位「評價者」說的,請持續觀察這樣的自己(偶爾也會出現喜愛自己的自己呦,別漏掉啦),持續做身心平衡的事,持續照顧自己。

你會發現,原來,你就是愛本身,你也已擁有所有你需要的愛。 ▶▶ 閱讀更多 蘇予昕《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孔子大歷史/聖壇下的真實人生與他的春秋壯遊
文、圖節錄自麥田
圖/麥田提供
重現上古時代的質樸風華與孔子真實鮮活的一生「聖人亦凡人所煉。」孔子為何執著?又為何妥協?

內容簡介:卸除層層疊裹的禮儀外衣,撥開由弟子及後人覆加的金身神罩,去除儒家文化光環挹注的神性後,孔子如何在他的時代掙扎、失意又奮起孔子如何得到貴族社會的入門券;探討陽虎與孔子的親戚關係、兩人為何相爭與內心較勁,體貌相似、親族相近的兩人是否有手足關係;如何透過教育協助族人謀生;為何孔子會說出那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可能與他成長於母系背景有關係;「子見南子」這樁千古懸案,關乎孔子顏面的事件,其中的主配角究竟各自心境、手腕是怎麼盤算;貴族寡頭制在春秋的運作以及孔子的權力欲望等……

作者介紹:李碩 ,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清華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現任職於新疆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從事中古軍事史、歷史地理、邊疆民族問題研究。著有《南北戰爭三百年》、《鐵馬樓船北府兵》《從大漠綠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圖文志》等,在《中華文史論叢》《學術月刊》《歷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搶先試閱:〈引子〉

深秋的清晨,黃河。一位鬚髮皓白的高個子老者,踩著凝霜的濕沙,蹣跚走向黃河渡口。

刀戈兵器、糧食口袋,各種貨物正在被搬運到渡船上。黃河對岸在打仗,每天都有戰爭物資運往那邊,幾個執戈的士兵盤查渡河行人,搜檢細作。對走來的老者,他們沒有干涉,老者穿著頗為考究,顫顫巍巍精神恍惚,似乎是想去對岸尋找戰死兒孫的屍體。黃河渡口上,這樣的老人太常見了。

老者在黃河邊站住,喘著白氣抬頭遙望。

這是秋汛期的黃河,水勢浩大,黃濁的泥水打著漩渦滾滾而下,對岸的蘆蕩、樹林和天際線融為一體。

渡船緩緩升帆,要開船了。

老者遲疑著走向渡船。就要登上踏板時,他轉頭回望,遠方,逆著初升旭日的光暈,一個人影正踉踉蹌蹌追來。老者認出了來者,呆呆站在了原地。

渡船揚帆漂蕩而去,遠遠傳來船夫的歌聲。這是下游黃河邊流行的一首歌,《詩經.邶風.匏有苦葉》: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葫蘆葉子黃,濟水渡口漲。水深游能過,水淺涉亦往。

渡船飄搖搖,人過我獨留。問我為何留,只為等朋友。)

這是西元前四九四年,衛國都城外的古黃河(今河南濮陽)。老者就是著名的孔子,這年他五十八歲。遠處追趕來的,是他的年輕學生子貢(端木賜)。

孔子欲渡黃河而不能,這一故事,包括這首詩歌,《論語》和《史記》都有記載,其中《論語》記載最多。但他這次渡河要做什麼?

他要去見黃河對岸的陽虎,也許是想揭開關於兩人的身世謎底—這兩人體貌完全相同,父輩屬於同一個社交圈子,二人的關係,遠非後人理解的只有對立、不共戴天。在貴族世襲政治的遊戲規則中,孔子與陽虎的事業取徑貌似不同,但兩人都在借助這套規則、同時也試圖突破它的限制。

孔子又為何沒能邁出渡河的這一步?

這些都要從頭講述,從孔子的身世開始—他作為私生子出生、作為農民長大、被貴族家庭和社會接納的人生。

這裡先介紹孔子時代的一些社會、政治基本概念,比如「貴族」、「寡頭」,都是在很晚近的白話文時代普及的,而春秋時期的文獻裡未必有能準確反映這些現象的詞彙。可能因為後世出現了、或者引進了很多新的社會政治概念,比如皇權專制、官僚制、民主制,在這些後出概念的反襯之下,春秋政治的獨特之處才更容易凸顯出來,我們今天才可以用一些新的詞彙來描述它。

重播一下上古史:

商代社會、政治是什麼樣子,文獻記載很少,零星的甲骨文材料也都屬於商代中後期,從這些極為有限的材料推斷,商代很可能是較小的「核心王朝」加眾多「臣服方國(部族)」的模式,周邊部族被商王朝的武力震懾,向商朝臣服納貢,但又不時發生叛亂。周國早期也是這種臣服於商的外圍方國。

但周人在滅商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封邦建國」,在新征服地區廣泛安插了自己的分封諸侯國,它們和原有的、現在臣服於周王朝的土著方國並立,並且在上層實行通婚,列國的國君、貴族由此形成了一個具有普遍認同感的統治階層。這個統治階層是封建世襲、跨國家的,以周王室為核心,對周邊方國的上層持開放立場,外緣邊界比較模糊,只要認同周王朝的權威,就可以被接納。

和商王朝比較,周人的優勝之處就在於他們比較開放,特別是用上層通婚的方式超越方國、部族的地緣阻隔,建立和維繫起一個有相似文化認同的中原統治階層,這算是古典華夏政治文化的起源。中國歷史從此告別商代的蒙昧和封閉。

當然,周人政治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就是用上層階級的認同感去克服地域差異,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下層人被完全無視了,他們被認為完全不需要文化,也不需要改變命運,只要世世代代為上層貴族「勞力」就足夠了。這是典型的身分世襲制度,幾乎沒有社會流動。

也許這是幅員較廣的初民社會的一個必經階段,但這種靜態社會也會逐漸走到盡頭。可能是伴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所謂「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剩餘產品增多和技術分工變得複雜,也許首先是統治階層人口增長過快,有些得不到世襲特權和晉升機會的貴族「支庶子弟」,開始憧憬流動性更強的遊戲規則;同時,人口增長、農業開發使以前僻處草萊的各方國都膨脹起來,各國統治者開始意識到爭奪人口、國土的重要性,國際間的上層階級認同感就轉向地域國家意識了,君主開始削奪貴族的世襲權力,建立官僚制,將國家的統治延伸到普通農民,實現編戶齊民的管理方式,以此富國強兵,在對外戰爭中取勝。春秋戰國之交,就是這個歷史的轉折階段,它的成果就是戰國前期列國的「變法」。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周王(天子)已經沒有指麾列國的權力,而是退縮成了代表中原列國文化向心力的政治符號。列國政治的主角是貴族卿大夫,「卿」的原意是王朝或諸侯國裡執掌最高權力的少數大臣,往往是個位數,原則上並不世襲,天子或者國君可以從眾多大夫裡面選擇最為賢明的擔任「卿」;「大夫」從沒有嚴格的定義,如果我們嘗試從春秋史料歸納它的特徵,可以說「大夫」是世襲貴族,多數大夫的先祖能追溯到一位周王或者諸侯國君;大夫身分通過嫡長子世襲,核心是有一塊世襲的封邑。最低級的世襲貴族是「士」,有些士的先祖能追溯到大夫和國君,有些則不能。當時人都知道大夫、士的世襲身分特徵,但並沒有「貴族」這個專有名稱。

從春秋中期開始,中原很多國家「卿」的職位也變得世襲了。有些諸侯國裡,個位數的大夫家族世代壟斷了「卿」的職位,他們內部再通過競爭或妥協決定卿的職務分配;另一些國家裡,特定的大夫家族甚至世襲壟斷某個卿職,孔子所在的魯國可能就是如此,雖然史料有限,我們無法再現出所有家族的歷代職位,但也難以提出反證。

稍晚一點的戰國,開始有人給這種現象叫「世卿」,就是「世代壟斷卿位的家族」,本書則用一個更簡明和普及的術語:「寡頭」,這是個白話文時代從翻譯產生的詞,來自柏拉圖《理想國》裡的「oligarchy」,本意是「少數人的統治」,它最初的語境是很小的古希臘城邦,而且未必有世襲的涵義。在本書描寫的春秋中後期歷史裡,它更接近「維持世襲統治的少數家族」,這幾個家族需要有維繫聯合統治的慣例、默契,這就是春秋時代的「寡頭共和」。這些詞語雖然都屬於白話文時代,但用來描述春秋政治非常貼切,這是孔子時代所不具備的便利。

本書的主人公是孔子,不能專門描寫春秋貴族社會、寡頭政治的來龍去脈,只能從與孔子有關的角度介紹這些背景。但借孔子來看春秋,特別是春秋晚期歷史,又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因為春秋歷史的主人公大都是諸侯國君,輝煌的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風雲舒卷,波瀾壯闊,史書對他們的描寫最多,而那時最普通的貴族—「士」的生活狀態,就很少有詳細記載。孔子是春秋歷史的一個特例,關於他生平的記載很多,主要靠他的弟子、再傳弟子編輯的《論語》和《禮記》,可以說,孔子是瞭解春秋時代普通士人生活的最佳個案。

孔子生活在春秋的最晚期,「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即將開啟,但孔子以外的諸子百家,我們能瞭解的也非常少,莊子、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等,他們在什麼樣的家庭裡出生長大,娶了什麼樣的妻子,有幾個孩子,他們怎樣求學,怎樣招收學生,怎樣養活自己這些幾乎都是盲區,唯獨孔子的生平事蹟最詳細。

所以孔子不僅是瞭解春秋貴族社會最好的個案,也是諸子百家裡最豐滿、最真實的一位。他所處的時代,貴族世襲制度已經喪失了活力和能量,他的一生展示了寡頭政治的難以為繼,春秋貴族們的歷史從此走向謝幕。 ▶▶ 閱讀更多 李碩《孔子大歷史》

 
閱讀筆記
鬼地方/記憶與創傷的賦格,鬼的存有
陳國偉聯合報
《鬼地方》書影。(圖/鏡文學提供)
推薦書:陳思宏《鬼地方》(鏡文學出版)

似乎是從21世紀開始,如何說出「好故事」,成為台灣文壇一種共時的信仰,以及焦慮。然而對於讀者、社會為何需要故事?以及這樣的追求將引導出怎樣敘事上的典範轉移(譯),無論在作者或評論端,都仍在尋找著答案的路途中。

陳思宏的最新長篇小說《鬼地方》,可說是21世紀台灣鄉土題材小說浪潮下,又一難得的傑作,並為「如(為)何故事」,提供了最新的思考與回答。他一方面讓故事扎根到永靖這樣一個台灣鄉土最深層的「內面」,擾動良善╱靜好鄉土表層下各種家庭與人際之間的暴力與傷害。另一方面,他更讓故鄉遊子(魂)飄盪到德國、波羅的海等世界的彼端,在小說複雜的敘事結構、記憶迴路與角色的重層對位中,讓同質但殊途的情感與傷痛記憶與永靖相互共振,達到了真正的「最本土也就最跨國」、「台灣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成就。

相較於同世代的其他書寫者,陳思宏戮力打造出更為複雜(升級)的鄉土/家園暴力圖景,但也更具有真實的指涉,特別是在性別暴力的層面,呈現出一種幾近全景式的關照:異性戀婚姻、同志、情感、婆媳、姊妹。小說在結構上不斷更替著敘事者,那些聲音都來自於家人,無論是否真有肉身,但全都可以說視作鬼。特別是五個姊妹作為不被期待而誕生的孩子,在日常與非常的間隙中,只能以猶如幽魂的生命狀態勉力活著,彷彿是原初就無法掙脫的設定,又像是必然走向的共同終局。作者的問句沉重無比,「這一輩子,有機會,『好』嗎?」

一如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所說:「女人一逾越,就會變成鬼。」在陳思宏的鄉土視野中,他提醒了我們,在台灣民間不管是哪一種性別,無論是否試圖在性別上越界,都會變成鬼。即便只是遵循著社會對於性別的認可尺度,平凡地苟活求生,但最終仍會走向一隻蒼白而完全被淘空的遊魂。父權的桎梏不僅在鄉俗禮制中張牙,更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舞爪,把別人連同自身的主體都一併吞噬,拋擲到無窮盡的闃暗虛空之中。小說中的陳氏父母、五姊妹、兩兄弟一家如此,菁仔欉、胖瘦老闆、小船、T也都不免成為被捲進這悲劇漩渦的犧牲者。

在離家入世(世界)與返家之間,陳思宏為台灣的鄉土書寫另闢蹊徑,當初離開甚至遠颺國外,來自於生命中必要的逃離衝動,然而物換星移,方才明白無論是以怎樣的緣由,書寫者終是離不開鄉土,必須回望鄉土並書寫下來。但也因為如此,鄉土必然成為廢墟,但不是因為不被履踐,反而是因為過度「有情」,讓家園廢墟化的,其實是那太過濃重的感情,無論是眷戀、恐懼,抑或是厭棄。而家鄉作為一個鬼地方,就是從這樣的情感中生成,並成為主體難以擺脫的幽靈般的癡纏?

但閱畢本書,陳思宏或許真正想講的是,無論你到哪個鬼地方,遠離家鄉或是回返,你都必須與過去和解,與自己和解。唯有如此,你才可能讓自己獲得真正的自由。 ▶▶ 閱讀更多 陳思宏《鬼地方》

 
制度是長出來的
揠苗助長的故事,大家在小時候都學過,長大後卻都忘了。瞎搞的制度,不但勞民傷財,不小心還是造成組織嚴重內傷,影響正常發展。要讓制度像種花草一樣,讓 一些新芽先冒出來,然後慢慢的灌溉它長大。

動物也靠星辰導航!
自古以來,人類就仰賴星星指引方向,但其實也有一些動物能利用星辰來辨識方位。對牠們來說,依靠星辰導航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有助於牠們遷徙、覓食和尋找配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