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以為,綠建築一定是豪宅或新大樓。台灣綠適居協會創辦人夫妻邱繼哲、譚海韻,以自身經驗告訴民眾,只要擁有正確的「綠觀念」、透過難度不高的「綠改造」,每個人的家都可以是「綠建築」。
走進綠適居協會辦公室,處處可見工具與建材。每逢周末,這裡變身工作坊,不少民眾遠從南部來此地上課,學會DIY「綠改造」自己的家。這裡也是邱繼哲和譚海韻的家,把家當成「綠改造」的實驗室與教室,可見兩人對綠建築的執著。
兩人成立綠適居協會,跟一棟老房子有關。
二○○六年,兩人在台中買了一間價格低廉的公寓,搬進去才發現,這是西曬強烈的頂樓,夏季電費高得嚇人,前屋主受不了酷熱逃之夭夭。但夫妻倆都是建築出身,邱繼哲還拿到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碩士、北京清大建築博士,決心自己動手改造房子。
改造過程中,夫妻倆發現自己對綠建築的熱情,攜手成立綠適居協會、分享將「恐怖房子」改造為「綠建築」的經驗;並舉辦「節能住宅改造王」活動,為民眾「健檢」住宅。
「住的好是基本人權,綠建築也不是豪宅的代名詞。」邱繼哲認為,房子只要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做好隔熱、通風、採光,便能省下冷氣、照明等費用,人在屋中舒適愉快,就是環保的綠建築。
去年起,他把綠適居辦公室移到台北,希望能在大都會培養一批懂得「綠改造」的「綠師傅」,協助城市裡的每戶人家,即使沒有充裕預算、即使住到條件不佳的房子,也能透過改造,享有「綠建築」的舒適與愉悅。
綠建築第一要素是省電,冷氣更是台灣用電的沉重負擔。工研院研究,台灣住宅的空調用電,九成六是用來移除由建築外殼進入室內的熱量。其中窗戶占五成七、外牆占一成七、屋頂占二成二。
邱繼哲分析,台灣為了防震,建築物多以混凝土打造。但混凝土擁有蓄熱特性,不僅在白天傳遞太陽熱量進室內,更於晚上將白天吸收的熱量散發出來,造成耗電熱源。改造老屋成為綠建築的第一步,是做好屋頂、牆面與窗面的隔熱。
隔熱妙方1 保留陽台
許多人嫌室內坪數不夠大,喜歡把陽台改成室內空間。但邱繼哲認為,陽台外推後,可遮陽的空間不見了,高溫成為空調耗能的元凶。保留陽台,或將陽台布置成小庭院,不僅怡情養性,還可以遮陽、淨化空氣。
隔熱妙方2 雙層窗
人人喜歡開窗,但在台灣日曬強烈的環境中,開窗帶來熱量。邱繼哲巧妙運用熱對流原理設計「雙層窗」—在原有窗面的室內側加裝一扇室內窗,兩面窗中間留約十公分空間加掛百葉窗。
「雙層窗」夏天將外窗打開通風、內窗關閉,拉下百葉窗反射太陽光熱,並透過氣流將熱氣帶走。冬天有陽光時,關閉外窗阻隔房子外的冷空氣,打開內窗、拉起百葉窗,讓太陽的熱傳入室內成為天然暖氣。
隔熱妙方3 加裝雙層牆
台灣房屋建材多無隔熱材質,並大量使用蓄熱的混凝土。
邱繼哲舉例,當夏季室外溫度攝氏卅二度時,被曬熱的外牆表面可達五十度,傳入室內表面溫度仍有四十五度。此時若有一層隔熱層阻擋溫度,便可使室內溫度維持在卅度以下。
他建議民眾在西曬牆的內側自行加裝隔熱牆,形成雙層牆。以綠適居為例,在室內西面牆加裝一層松木壁板,與原本的牆留約一吋的空隙,在空隙中塞入岩棉等隔熱材料,形成厚約四公分的隔熱牆。
也可將書櫃或衣櫃移到需要隔熱的牆面。讓書本或衣服吸收熱量,不但減少熱量進入室內,也可防止書本或衣服發霉。
隔熱妙方4 屋頂隔熱
住頂樓遇到的酷熱問題,許多人會以加蓋鐵皮屋解決。但加蓋鐵皮屋不僅有法令問題,隔熱效果也不佳。邱繼哲指出,在屋頂上建花園、植草做綠屋頂,或鋪設木棧板、隔熱磚、碎石,形成隔熱層,都可以有效阻擋混凝土屋頂接收太陽熱輻射傳入室內。
省電妙方1 加掛溫濕度計
綠適居室內外多處掛著溫濕度計。
透過溫濕度計了解室內室外變化,可省下電費。舉例,除濕機不必廿四小時運轉,室內濕度超過百分之七十才需開機。
若室外濕度高於室內濕度,應緊閉門窗避免水氣侵入家中;當室外濕度低於室內時,就要大開門戶讓濕氣散去,不必依賴除濕機。
當夏天室外溫度低於室內,或冬天室外溫度高於室內時,可採自然通風。但若外界無風無法進行自然通風,可於廚房或後陽台出入門上方裝置抽風扇,強制將空氣排出,達到全屋換氣的效果。
省電妙方2 加裝電表
這幾年,邱繼哲到處演講推動「省電節能唯一招」—降功率、省時間。
他解釋,「降功率」選用低耗電功率的設備,如省電燈泡、變頻空調。「省時間」則是養成隨手關燈、隨時注意關閉待機電源的習慣。
據研究,家中各種待機電源,所消耗的電力平均占家中用電的百分之九,相當驚人。邱繼哲想出一個「懶人妙招」,將所有家電插頭裝在附開關的延長線插座,按一下開關,就可以把該關掉的電源關掉。
英國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在兩千個家庭的客廳或廚房,裝設即時顯示的數字型電表,隨時提醒用電狀況,最後省下四分之一電量。
邱繼哲也如法炮製,在家中電器的開關旁裝設電表,隨時記錄。不過,這電表是他直接找廠商改裝、價格昂貴,一般人不易購買。他認為,如果台電能運用App,讓每個人隨時監看用電情況,必能有效節省電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