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及政府工作報告,儘管有創意的東西不多,但一個方面的轉變估計是市場已經觀察到了。就是今年兩會及政府工作報告與早幾年不同的是,就是金融改革的步伐全面放緩,強調實體經濟改革。例如,IPO註冊制、人民幣國際化已經不是《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上海交易所戰略新興市場板更是被十三五規劃所刪除等。
這與早幾年兩會期間及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金融市場改革有天壤之別,讓市場感覺到有些意外。
當時整個政府的理念都認為中國金融改革嚴重滯後,它是影響中國經濟穩定的重要原因。政府有意透過中國金融市場體制的改革與開放,既可推進中國金融市場成熟,也可倒逼中國實體經濟的改革。
但是,從2015年發生的情況來看,加速對中國金融市場體制的改革,不僅沒有達到所要求的效果,反之事與願違,催生了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使得2015年中國金融市場亂象叢生。股市大起大落,先是瘋狂,後是崩盤;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導致大量的資金逃出中國;互聯網金融更是亂象叢生,坑蒙拐騙盛行,從而使得投資人損失慘重等。
所以,今年的兩會及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的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援,絕不能「脫實向虛」,而是要把實體經濟做實。因為,實體經濟轉差,是金融最大的風險。同時也認為去年中國採取的一系列降息降準等貨幣政策不是量化寬鬆,主要是為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低企業的負債槓桿率。
可以看到,今年兩會改變了以往的思路,讓整個中國的金融改革放緩,強調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服務,並具體地列明要發展的產業及行業。這個思路是完全正確的。這也讓今年中國貨幣政策再度寬鬆有了更大的理由。
不過,放緩中國金融市場改革步伐,讓中國金融市場有一個休養生息的時期,這沒有錯;特別是強調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服務更是重要。而且這一點多年來一直在強調。但是,為何這些年通過過度擴張的信貸政策向市場注入的流動性就是不流向實體經濟?為何一方面弱勢行業及企業會融資貴及融資難,另一方面整個金融市場流動性氾濫,並導致資產的價格不斷地瘋狂上漲?為何金融市場就是要「脫實向虛」?
其實,這些年來有兩大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只要市場運作,信貸最寬鬆,其資金一定會流向高利潤的地方,要改變這種利益的驅使是不可能的。試想,房地產開發可能是幾十、幾百的暴利,那麼哪一家企業願意去從事實業生產?而房地產開發暴利,一定會導致金融市場的資金通過各種方式流向房地產。
二是政府到現在是真的不明白還是假的不明白,住房既是投資品也是消費品,房地產投資既是金融也是實業。如果沒有一個清楚明確的住房稅收制度對住房的性質作一個嚴格的規定,而是故意混淆起來,那麼這個市場最後一定會成了為一個投資為主導的金融市場。
當前一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價瘋狂,就明確是一個投機炒作金融市場,這是一個完全的金融問題而不是實體供求關係問題。
如果政府的政策不能夠對這個市場進行嚴格的區分,而且把住房投機與消費故意混淆起來,那麼中國的金融市場要不「脫實向虛」是根本不可能的。
目前大陸國內寬鬆的貨幣政策及互聯網金融爆炸式的增長,都把資金湧入房地產投機炒作,就是因為房地產投機就是一種重要的金融。
(作者是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本文摘錄自其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