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英穩達聲請破產 七銀行逼英業達出面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如果你是美食主義的信奉者,喜歡動手打理家中事物,並堅信生活值得用心去經營,歡迎加入【生活高手】行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1/12/20 第526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英穩達聲請破產 七銀行逼英業達出面
記者廖珮君、夏淑賢、吳凱中/台北經濟日報

英業達(2356)子公司英穩達日前聲請破產,銀行踩雷苦吞呆帳,不滿英業達「甩鍋」拚自救,七家債權銀行上周五(17日)全數發出存證信函給英業達與英穩達,要求英業達身為英穩達董事與大股東,須履行支持函承諾負起責任,限期兩周內英業達出面與債權銀行會商善後。

債權銀行也擬提案銀行公會,建立業界共識圍堵英業達這類罔顧支持函責任的企業行為,以免英業達利用銀行競爭關係,「A銀行不借款就找B銀行」,希望透過公會協調,建立銀行業針對企業出具支持函協助轉投資公司貸款的類型,萬一甩鍋不理時的一致對策。

英穩達的七家債權銀行為兆豐銀、華銀、台銀、土銀、彰銀、台北富邦銀與中信銀,雖然英穩達並非聯貸,而是由各銀行自貸,但之前債務協商即由兆豐銀領銜債權銀行同意展延,英穩達破產,兆豐銀貸款餘額6億元成最大債權銀行,因此兆豐銀日前串聯其餘六銀行共商對策,並率先發出存證信函給英業達與英穩達,其他債權銀行也陸續在上周三至周五間跟進,要聯手逼英業達站出來面對,不能「許了承諾不兌現,發支持函不支持」。

對此,英業達指出,瞭解並尊重其處理程序,公司也會積極採取各項因應作為期待可有效降低雙方分歧,解決問題。

一家債權銀行高層就直言,雖然支持函(letter of support)不具法律效力,但是企業發LOS幫子公司貸款,出事了卻完全不管的,「頭一次碰到」。況且英穩達財務不穩時,2020年4月申請債務協商,各家債權銀行都是基於英業達繼續出具支持函,承諾支持英穩達繼續經營,才會同意英穩達債務展延,但債務展延屆期英業達卻放手任由英穩達聲請破產,債權銀行無法接受。

債權銀行指出,發出存證信函要英業達與英穩達一起和銀行會商,如未獲英業達善意回應,下一步就是採取法律動作。

經與律師研議後,不論LOS法律效力如何,英業達身為英穩達的法人董事,因此依照公司法與民法,都可以追究其應負的公司負責人與股東責任,向其求償。

 
銀行研擬制裁條款 防堵英業達甩鍋
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銀行痛批英業達(2356)對子公司英穩達放任破產、債留銀行,罔顧支持英穩達經營的承諾。

英業達先出面為英穩達做債務協商,到期又不顧,更讓銀行寒心。不過,銀行若只顧同業競爭,不能協商應對之策,未來這類案子恐還會出現,放款5P政策第一個P講貸款人誠信的把關都做不好,有個「P」用?

行庫主管擔心英業達美元聯貸如果牽扯英穩達,恐怕得罪客戶、英業達找別家銀行貸款,這個擔心就銀行競爭來說確實存在,但是不論英業達聯貸或是英穩達貸款,公股行庫都居多數,銀行公會龍頭台銀又是英業達聯貸文件管理銀行,也是英穩達貸款行,如果公股行庫可以團結起來,能在銀行公會協商出業界共識,擬定這類罔顧支持函企業的制裁條款,企業勢必有所顧忌。

 
英業達5億美元聯貸 成銀行談判籌碼
記者廖珮君、夏淑賢/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英業達(2356)子公司英穩達破產債留銀行,銀行可能從英業達本身的5億美元聯貸案下手,趁明年英業達5億美元聯貸的續期談判,要求英業達落實其對英穩達支持函的承諾,做為其放款5P中的誠信評量,連動續貸條件。由於該聯貸案主力行庫與英穩達貸款行重疊,因此這筆聯貸成為銀行逼英業達負責的關鍵。

英業達去年10月辦理5億美元銀行聯貸,由華南銀行主辦,其他參貸行有12家,與英穩達貸款行重疊的除了華銀,還有台銀、土銀、彰銀、兆豐銀。

一家行庫主管就直言,如果沒有這筆聯貸案在手,恐怕光是發存證信函,英業達也可能以「拖」字訣對付,畢竟真的打官司曠日廢時,恐怕不會比這筆聯貸談判續期快。

 
外銷訂單20日公布 估連21紅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經濟部統計處明(20)日發布11月外銷訂單統計。據上月預測,11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90至605億美元,年增2.1%至4.7%,有望拿下連21紅。統計處補充,若預估準確,有機會前11個月就突破6,000億美元,今年全年突破6,500億美元。

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依照過往趨勢分析,無論要突破6,000億美元或6,500億美元兩大關都有機會。但她強調,因為年底不確定因素多,還是必須等結果出爐。

10月外銷訂單,累計今年前十月訂單金額達5,407.3億美元,創下33年來新高,並已超過2020年全年5,336.6億美元,今年十個月一舉賺贏去年一整年,另今年前十月接單年增30.2%,也創下1988年以來最高。

按貨品別分析,資通信產品及電子產品受惠於5G、高效能運算等商機持續,及年底備貨需求釋出,加上顯示卡、伺服器、網通產品等需求熱絡,訂單金額分別達185.1億美元及172.1億美元,均創歷年同月新高,但同時間因科技貨品去年高基期及供應鏈不順,兩貨品均呈現月減。

黃于玲指出,供應鏈不順,在上游為電子業缺料嚴重,導致終端產品無法如期產出,下游因為長短料因素,產生審慎下單的心理狀態。最受影響的就是資通信貨品的筆電、手機,接單量就較上月滑落。

傳統貨品方面,因全球景氣回溫,業者對設備投資意願提升,及原材物料行情維持高檔,帶動產品價量俱揚。

據統計處調查廠商對11月外銷訂單接單看法,按接單金額計算之動向指數則為50.0,預期11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與10月持平。然而,資訊通信產品、基本金屬及光學器材動向指數分別為49.8、48.5及37.0,顯示這些廠商預估11月表現將更差。

 
國際財經要聞
十大科技浪潮 形塑未來樣貌
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新冠肺炎疫情將進入第三年,在全球似乎因新冠疫情停止轉動時,各種數位化的科技浪潮卻隨著長時間封鎖、居家上班而加速前進,虛擬實境(VR)、人工智慧(AI)及網路機器人正加快演化,Salesforce.com前景展望師(evangelist)索列斯(Brian Solis)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盤點將形塑未來發展的2021年十大科技趨勢:

新一代消費者成形:

這些消費者在疫情中難以進行實體互動,難以進入實體商店購物,無法進辦公室上班,花更多時間在網路活動,將使所有廠商與雇主須適應他們的新生活與新習慣。

AR真正獲重視:

傳統網路購物僅限於平面的圖像與文字,難以符合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AR技術能讓消費者在網路空間「試穿」衣服,用更多角度檢視、體驗產品,使各廠商必須認真對待AR。

VR改變零售想像:

臉書改名為Meta,大舉進軍「元宇宙」,可能是VR進入主流市場的關鍵事件。零售商可能要迎接一群較喜歡在VR世界逛街、購物的新一代消費者,需要在虛擬實境設店面,賣東西。

網路聊天機器人當紅:

隨著網購數量變大、網路客服的需求增加,已有愈來愈多廠商採用聊天機器人,以自動化方式處理客服問題。聊天機器人目前的表現還差強人意,但有望在疫後世界占有更重要地位。

AI倫理準則升級:

當網路的自動化服務愈來愈深入每個人的生活,人們關注隱私權、資料收集的正當性,驅動這些服務的AI倫理議題也更受關注,今年11月193國簽署聯合國的AI倫理全球協定,將導正AI發展。

科技巨頭遭受更嚴密的檢視:

臉書前主管豪根今年出面吹哨,揭露臉書明知產品造成用戶身心受害,卻不願改善,讓多年來各界對科技巨頭的疑慮,似乎有了水落石出的證據,開始認真檢討這些科技巨頭的倫理問題。

供應鏈AI化:

目前攸關供應鏈的許多決策,主要仍都是由人類做出,但今年初以來的供應鏈受擾問題,讓許多廠商發現人腦的侷限,企業因而更願意用AI分析大量數據,以輔助決策、降低成本。

企業IT部門更進化:

企業各部門在新冠疫情期間的技術需求大增,促使專家呼籲,企業IT人員應該分散化,打入公司的每個部門,變成幫每個部門提供量身訂作的科技服務,滿足各類顧客需求。

QR Code用途更廣泛:

QR□Code在疫情期間獲得大規模採用,而企業只要願意多發揮一點想像力,就能把QR□Code導向的靜態網頁,變成更能與消費者互動的體驗。

Web 3.0:

這是由區塊鏈、NFT、元宇宙、分散化自主管理所共同組成的新一代網際網路。Web 3.0的核心將是去中心化、開放,靠區塊鏈技術建立跨平台信用。(編譯陳家齊)

 
歐再現封城 金融市場備戰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疫情在歐美出現升溫跡象,荷蘭宣布再度實施全國的嚴格封鎖措施,成為歐盟第一個再度實施全國封禁的國家,英國倫敦也宣布進入「重大事件」狀態。這些發展已促使投資人重新思考近期的金融市場展望,預估美股未來幾周都可能承受壓力,科學家也調整對疫情發展的預測。

美國確診數升高,聯邦官員在呼籲民眾接種疫苗之際,總統拜登預定21日就Omicron病毒發表談話,公布當局將採取的「冬季計畫」和其他新措施,以支援需要協助的社區,並向民眾示警未接種疫苗的危險。

歐洲方面,荷蘭成為第一個重新實施嚴格封鎖措施的歐盟成員國,英國倫敦宣布進入「重大事件」狀態,以協助醫院應對疫情,德國宣布將管制來自英國的入境旅客。

相較於一、兩周之前,美國的疫情前景正轉趨黯淡,儘管Omicron病毒對公衛和經濟的衝擊可能比前幾波疫情小,但這個假期購物旺季的展望令人擔憂。最理想的情境是Omicron病毒雖會快速擴散至美國各地,但住院率和致死率較之前低。

專家指出,在聯準會(Fed)轉向鷹派之際,投資人仍應準備迎接未來一、兩個月都將充滿挑戰的金融市況,以及到明年初之前不確定性都將居高不下的情況,本周美股可能遭遇亂流。目前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實施嚴格的封鎖措施和關閉校園,但未來幾周的經濟活動可能受到抑制,本周須關注消費者信心等數據。

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是,美國醫療體系量能是否足以應對即將來臨的狀況。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及政策中心主任歐斯特霍姆認為,未來幾周Omicron疫情將席捲全美各地,感染數可能比疫情爆發以來任何一段時間還高。

疾病專家也在調整對明年疫情發展的預測,在Omicron病毒快速擴散後,如今認為即使新冠肺炎明年轉為地方性的流行病,新的變種病毒仍將在未來幾年突然出現、並掀起新一波疫情,導致未來幾年的感染數會因為季節因素而偶爾激增。

相較下,專家幾周前還樂觀認為,各國明年將開始擺脫疫情的陰霾,明年底時全球多數人口將可接種疫苗,新冠肺炎的嚴重性將降低,變成會隨季節變換而出現的地方性流行病。

 
原料商品需求 兩利空籠罩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2021年全球原料商品表現普遍良好,並引發通膨升高。但分析師警告,2022年原料商品將陷入困局,主因為美國聯準會(Fed)收緊貨幣政策,以及新冠疫情對經濟活動的衝擊,將影響商品貿易。

巴隆金融周刊(Barron's)報導,今年截至12月中,標普GSCI商品價格指數勁升32%,因為結構性的供給吃緊,尤其是能源次指數更大漲47%,貴金屬次指數則反而下跌近7%。

道富集團(State Street)商品專家狄克森指出,各國央行正在開始緊縮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膨,但通膨升高是由供給面推動,並非央行所能掌控,因此貨幣政策可能出錯,從而衝擊需求。

分析師也指出,2022年金價表現主要看Omicron疫情如何影響全球經濟及貿易;由於通膨仍將偏高,因此若投資人對全球成長展望的信心減弱,金價將相當看好。

能源市場方面,第4季天然氣價格比去年底大漲48%。國際油價今年也大幅上漲。展望明年,關鍵也在於疫情將如何影響需求。

Neuberger Berman投資組合經理人卡亞指出,Fed收緊貨幣政策,以及Omicron病毒株肆虐,雖不會扼殺需求,但確定會延滯需求。

 
企業變招 自建客戶資料庫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科技巨擘和政府防範企業蒐集消費者隱私的新措施,正對依賴用戶數據投放線上廣告的企業帶來威脅,促使從釀酒商到速食連鎖業者等諸多企業「自力更生」,自行開發工具蒐集消費者資訊,以建立龐大客戶資料庫。

華爾街日報報導,長期以來,企業的優先要務都是蒐集客戶數據,並且高度仰賴科技巨頭、廣告科技公司等商業夥伴提供的數據,以決定投放廣告策略,但這種做法正面臨抨擊。

蘋果調整旗下裝置,限制應用程式開發者追蹤用戶的方式,Google也計劃對Chrome瀏覽器進行類似調整。美國加州和歐洲的隱私法令也加強監管數據。

各品牌正以各種策略說服用戶自行交出數據,包括各類回饋方案、抽獎活動、小測驗、問卷及QR Code。

代表酪梨農和包裝商的非營利行銷組織Avocados From Mexico,正鼓勵消費者上網登錄收據以賺取點數,兌換酪梨主題的運動服飾。該組織並舉辦抽獎,消費者只須掃描店內QR Code,輸入姓名、生日、電郵、電話號碼等資料,就可參與,大獎是一輛卡車。

不過,各大品牌可能須投入大筆資金,才能建立詳細客戶檔案,因為這需要複雜的軟體和資料科學的專業知識。

無論這些品牌能成功取得多少用戶數據,相較於臉書、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手上的個資,可能都只是小巫見大巫,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裡,行銷人員仍會繼續投入大筆資金,在這些平台打廣告。

不過,企業若能擁有自己的強大資料庫,最終能降低線上廣告活動成本。

 
英國金融時報:2022盯四隻灰犀牛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時序進入年末,英國金融時報(FT)盤點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將面臨的四大問題,提醒投資人慎防四隻「灰犀牛」。

央行決策失誤風險

2021年各大央行的政策立場出現「髮夾彎」,從原先認為通膨只是「過渡性」,轉變成「持久性」。許多投資機構都預期通膨將退潮。摩根士丹利(大摩)預測,明年通膨率雖將維持高檔,但將在年初觸頂,因為油價回跌,及供應緊張情勢緩解,其他機構認為,在Fed開始升息時,通膨已經開始回落。

但貝萊德預估,「未來一年」通膨將持續偏高。德銀表示,若通膨未能趨於溫和,央行將改採「更激烈的緊縮立場,金融市場將出現嚴重的負面反應,且極可能使經濟大幅衰退」。瑞銀認為,央行政策出錯是「2022年投資人及全球經濟的關鍵風險」。

美股能否持續上漲?

摩根大通全球股市主管馬提卡認為,現在還不必了結部分獲利,高盛也預測標普500指數明年底時將漲至5,100點。

但其他機構擔心美股在價位偏貴之際,可能難已延續漲勢。大摩預測明年標普500指數將下跌5%,美銀認為由於經濟成長減速,加上利率升高,美股主要指數將下跌3%。

歐股表現會像預期那麼好?

歐洲央行(ECB)上周承諾明年將縮減緊急購債規模,但也重申要到2023年才會升息。彭博資訊調查指出,分析師預測明年道瓊歐洲Stoxx 600指數將上漲6%,因為經濟持續成長,且公債殖利率偏低。

但美銀預測,這些趨勢明年將會逆轉,歐股指數將下跌10%。品浩集團預估,明年歐股將面臨「更嚴峻挑戰」,因為經濟前景、能源價格上漲及疫情展望都將引發不安。野村控股也認為歐股將承受逆風,尤其是能源價格高漲。金融機構也關注明年4月登場的法國總統大選結果。

中國大陸與新興市場展望如何?

LGIM集團指出,新興市場過去一年表現很糟,明年可能遭遇更多利空,部分是因為中國大陸的疫情「清零」政策將難以維持。

M&G投資公司指出,如果新興經濟體的疫情惡化,資產市場將面臨「重大的下檔風險」,尤其是一些疫苗接種率偏低的國家。

 
要聞
疫情助攻 「掃」經濟勝「嗶」經濟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聯合報
新冠疫情掀起行動支付消費浪潮,行動支付又分為掃碼支付與感應支付。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指出,今年九月行動支付所占筆數與金額分別是百分之廿點二及七點八,較一年前各增四點五及二點九個百分點,行動支付付款比率愈來愈高。細分掃碼與感應,掃碼支付在筆數及金額上都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掃碼支付的筆數占比已增加到近七成,金額占比也增加到六成,「掃」經濟勝過「嗶」經濟。

信用卡持卡人使用行動支付消費,包含以掃碼為主要支付方式的LlNE Pay等電支機構電子錢包、PX Pay等商戶型專屬電子錢包,及以NFC感應支付為主的Apple Pay等國際三大Pay行動裝置錢包。前者對手機的硬體需求較低,店家也能快速導入,但透過App介面執行支付程序較多;後者則操作直覺,付款的體驗簡單快速。

為何掃碼支付成長動能高,聯卡中心分析:掃碼支付建置成本與技術門檻較低,有利商店快速導入;掃碼支付業者可整合回饋折抵、生活服務與促銷活動於App上,貼近民眾生活;零售業者發展自己的行動支付App以累積會員基礎,也讓掃碼支付的應用場景日趨多元。

最後一個原因、也可能是掃經濟大增最重要的原因是,疫情期間民眾進出實體商店,皆須使用QR Code掃碼實聯制驗證,這項規定直接、間接地引導民眾熟悉QR Code掃碼,發揮交叉循環推進效果,使掃碼支付在國內市場占比逐漸擴大。

聯卡中心表示,今年六、七月新冠疫情嚴峻,整體行動支付的金額年增率比其他月份要低,感應支付的金額更是呈現負成長,掃碼支付卻仍有百分之八十八與百分之四十八的正成長,代表掃碼支付成長動能顯著。可以預期,掃碼支付的應用場景將會不斷擴大,對民眾生活消費習慣的影響將更為深化。

觀察行動支付的消費場域發現,民眾較常在餐飲、電商、便利商店、生鮮食材超市、水電瓦斯與行政規費上,使用掃碼支付;在交通及百貨公司上,則使用感應支付較多。今年前九月,感應支付的單筆消費金額較掃碼支付要高,感應支付各月份平均單筆消費金額都在五八○元以上;掃碼支付的平均單筆消費金額,最高才五二四元。

 
歐美塞港 愈來愈嚴重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新冠變種病毒肆虐,歐洲封城、美西塞港,遠洋航線運力周轉率驟降問題無解,未來幾季的遠洋運價恐持續維持高檔,近洋線運價續噴發,貨櫃三雄可望受惠。

美西最新貨櫃輪排隊規定,改採「預約制」台灣航商趁此將運力調撥回亞洲,貨櫃三雄先搶賺一波跨年漲價財。

航商認為,遠洋航線目前塞港只會愈來愈嚴重,農曆年後的航運市場不會淡了,因為「貨會清不完」。

 
貨櫃三雄 近洋線添新運力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海運遠、近洋線掀搶櫃戰,國際前十大航商為因應近洋(東南亞)市場艙位緊張,近期陸續對東南亞航線投入大批新運力。

據悉,亞洲貨櫃龍頭中遠海控在12月上旬的一周內投放8.6萬TEU運力,貨櫃三雄也擴大投放力道,近一周約達10萬TEU,顯示東南亞運力需求告急。

東南亞貨櫃運價在強勁需求下,近月已大漲三倍,萬海(2615)、長榮及陽明12月大舉調播新運力,以解決大缺艙問題,也將挹注明年第1季獲利。

業者表示,今年10月以來,東南亞每40呎櫃(FEU)運價,從1,000美元拉升到3,500美元,成為全球海運漲勢最強勁的區塊。

根據航商統計,12月6日至12日一周內,長榮、萬海、陽明具地緣優勢,分別投放3萬TEU(20呎櫃)左右運力到東南亞航線,反觀地中海(MSC)等歐美航商,在該航線市場的運力還不到貨櫃三雄的三成,商機看的到卻吃不到。

業內人士透露,航運業界運力調度可理解,但大舉投入特定市場就不尋常。問題在於,美西線在海運新規的強制下,船舶只能在始港附近待發,運力卡在海上動彈不能,導致部分航商的周轉率大降,此外,與其如此,不如機動性的把運力改調、投入亞洲市場,從當前的市況、運價來看,整體獲利率甚至高過遠洋航線。

這一波航運大多頭,法人指出,萬海是應變相對較快的航商,萬海過去是近洋線霸主,對於遠洋著墨甚少,但在海運市場吹響漲價號角後,該公司去年6月就先緊急租用六艘貨櫃船投入美西線,進而發展成多條北美航線。

不僅如此,萬海近一年來活運用大量流入的現金,積極搶購二手船並訂造新船,特別的是,本月10日還宣布,在橫濱港租下專用碼頭,簽訂10年租約,18日又傳出與美西長堤港的Marine碼頭提前續約三年,積極搶占有利地位。

 
馬國暴雨釀災…東南亞第二大港重創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規模為東南亞第二大的馬來西亞巴生港港務局(PKA)表示,當地暴雨引發洪災,「嚴重影響」港口運作,未來幾天的貨物運送和船舶靠港可能都會延誤,且通往港口的道路受損,導致員工無法前往港口上班。

彭博資訊報導,PKA指出,暫時將優先運送糧食、醫療用品等必需品;「港務局正與港口和物流業者密切合作,妥善運用可動用的資源,全力確保港口和物流維持運作」。巴生港是東南亞第二大港。

巴生港表示,北方、西方及南方港口的碼頭受到嚴重影響,周遭的倉儲與空貨櫃存放處營運也受波及,而聯外道路受損導致港口與物流業者勞工無法進入,更讓事態雪上加霜,因此貨櫃與貨物進出港口的作業預料將遭受嚴重影響,交貨時間未來幾天將延後。

巴生港所在的雪蘭莪州務大臣阿米魯丁(Amirudin Shari)在18日表示:「17日上午10時起出現異常雨勢,且降雨量達到380毫米,改寫歷史紀錄。」馬來西亞氣象局預測,雪蘭莪州多數地區、吉隆坡及太子城的暴雨將持續至19日。

馬來西亞的雨季為每年10月至隔年3月,期間常見洪患,尤其是東岸地區。不過,大馬從17日上午延續至18日的暴雨,重創西部雪蘭莪州,而該州是馬來西亞最富裕、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當局在18日表示,連日暴雨,已迫使逾1.1萬人撤離家園。馬來西亞首相依斯邁沙比利(Ismail SabriYaakob)說,已動員全國逾6.6萬名軍警消人員,協助救援受困民眾。

 
房屋無償借親人 留意稅事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將房屋無償借給親人是相當常見的情況,不過即便是無償出借,仍有可能被國稅局設算租金收入。國稅局表示,判斷是否應設算租賃所得有兩關鍵,第一是雙方在法律上的親屬關係,第二則是實際使用情形是否供營業等。

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近期接到民眾詢問,一位陳先生將房屋無償提供給姐姐從事美髮院營業使用,雙方也已簽訂無償租賃契約,那國稅局是否還會核定陳先生有租金收入呢?

一般民眾聽到陳先生的狀況,可能會認為姊弟之間的無償借用,應該沒有課稅問題吧?不過實際上國稅局的答案是,仍會依照當地租金行情來設算陳先生的租賃所得。

高雄國稅局表示,依據《所得稅法》規定,首先要從「親疏遠近」來判斷,這裡的親疏遠近不是指親人感情,而是單純就法律上而言,如果無償出借的對象是配偶、或直系親屬,例如父母、子女等,才有機會免核定租賃收入。

陳先生的案例中,姐姐是屬於旁系血親,在法律上仍屬於「他人」,無償出借給他人,仍應依租金行情設算租賃所得。

除了就法律上的親屬關係來認定外,國稅局表示,並非所有無償出借給配偶、直系親屬的案件,都能夠免設算租金,第二個必須考量的因素,是出借房屋的使用情形。

國稅局表示,假如無償出借給配偶、父母子女的房屋是供自住、經營獨資商號等,就可免計算租金;但如果房屋是出借供經營公司、合夥商號等,仍要按照當地租金情況來計算租賃收入。

其中若是做合夥商號,則國稅局會按照合夥比例來計算,例如本人有出資三成,其他合夥人出資七成,則供其他合夥人使用的七成部分,應計算租賃收入。

此外,財政部官員也提醒,為避免租賃雙方講好,刻意壓低申報租賃所得、逃漏稅,若國稅局發現雙方約定租金過低,稽徵機關也可依當地一般租金行情,來調整計算出租人租賃收入,並補稅。

 
買節能家電轉賣 不退稅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購買節能家電可申請退還減徵貨物稅,不過財政部北區國稅局提醒,若是買來轉賣,將無法申請退稅,因此若申請人申請多台電器退稅,例如達到十台以上,國稅局會請買受人提供資料佐證,來確保並非供銷售。

北區國稅局表示,購買符合經濟部核定能源效率為第1級或第2級的新電冰箱、新冷暖氣機或新除濕機,買受人可在六個月內檢附相關資料,向國稅局申請每台最高2,000元的貨物稅退稅,但必須符合非供銷售、且未退貨或換貨等條件。國稅局指出,若申請數量較多,例如十台以上,會請買受人提供購買電器裝機地址等佐證資料,來確認是否非供銷售,若逾期未補充說明及提供資料者,將不予受理。

國稅局舉例,甲公司購買符合退稅標準的電冰箱17台、冷暖氣機16台,想申請退稅34,500元,由於數量較多,國稅局要求公司負責人應說明並提供電器裝機地址、裝修合約等資料,但最後公司負責人並未提供。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