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撤出阿富汗沒多久,神學士就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席捲大部分城市,最後攻入首都喀布爾,宣告美國力量介入達廿年之久的阿富汗變天易幟。
美方曾估計,阿富汗或許能撐三個月,沒想到竟在幾周內就淪陷,許多地方幾乎不戰而降,美軍裝備和訓練毫無作用,不堪一擊的阿富汗留給國際社會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美國策略的失敗。
尤其大舉撤僑的飛機,令人聯想到一九七五年美國自南越首都西貢撤離的「西貢時刻」再現。而急於逃難的阿富汗民眾從美軍運輸機高空墜落的驚悚畫面,血淋淋地展示國際現實的殘酷和無奈。
出生於喀布爾,著有「追風箏的孩子」和「燦爛千陽」等全球暢銷小說的阿富汗裔美籍作者卡勒德□胡賽尼說,美國總統拜登的演說對於被遺棄的阿富汗人「欠缺同理心」。其實這也是世上多數人看法,即使明白美國有其國家利益考量,但美軍撤光、總統搭機逃亡,阿富汗人民一夕之間成為棄兒,於心何忍。
美軍當年進入阿富汗的理由是要剿滅恐怖主義,擊斃賓拉登,但國際社會有更高期待,希望阿富汗內部穩定,擺脫戰亂。如今神學士奪下控制權,恐怖幽靈又籠罩喀布爾,顯示美國世界警察角色不再,全球霸主地位動搖。
美國撤軍阿富汗是為了戰略轉移,不願再深陷於阿富汗泥淖,抽身的目的是要集中力量布局在西太和印太地區,這令北京壓力更大。而且美軍撤出後,北京要直接面對更棘手的「帝國墳場」,中共官媒很早就表明,無意填補該地留下的「權力真空」,可見「墳場」之威力,最直接衝擊就是緊鄰新疆「三股勢力」隱患,掣肘北京的邊境維穩工作。
意識到局勢敏感,北京的反應也很快,且採雙管齊下。一是外交上迅速與多個大國通話,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強調願意合作讓阿富汗情勢平穩過渡,建立包容政權。二是做好必要準備,先後與俄國、中亞的塔吉克舉行反恐聯合演練,展現穩定邊疆和反恐的決心,防範恐怖主義藉機再起。
阿富汗情勢劇變也引發台灣思考自身處境。台灣固然不是阿富汗,但阿富汗的困境仍值得台灣警惕。紐約時報就提到,阿富汗局勢迅速惡化,或損及美國可信度,盟友更加相信,不能完全依賴美國支持,這種情緒在台灣、烏克蘭等地特別強烈。可見憂慮台灣處境,也是國際輿論取向,並非都是有心人刻意帶風向。
反駁這類憂慮說法的人通常會強調,台灣戰略地位符合美國抗中的國家利益,所以台灣相對甚至是更安全的,這說法固然有一定基礎,也符合目前美中對抗局勢,但國家利益的設定不會是永久固定,仍可能隨著時間或局勢變化而調整,台灣不應就此認定可高枕無憂。
從積極面看,提升台灣自身價值和防衛能量,永遠都不能自認滿足,這是回應國際局勢變化的最佳解方和應有心態。台灣在以半導體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優勢明顯,只要台灣擁有的關鍵技術越來越無可取代,台灣就更安全,道理不言自明。所謂「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論點也就不攻自破。台灣命運終究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過,台灣一方面要增加自身籌碼,另一方面仍要盡量降低威脅。不要誤判情勢,要運用智慧趨吉避凶,最高段的是化解威脅,甚至使其為我所用,這或許是阿富汗變局帶給台灣的最重要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