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兒少心理師王意中,成長過程中一直帶著一個祕密,既說不出口、也不知能向誰說……直到成了「大人」,他總算有勇氣告訴好友,看似有了出口,然而那件事引爆的連鎖「焦慮」反應,卻成了他花大半生療癒的創傷。 在《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一書中,王意中心理師以自身沉痛經歷,以及他接觸過的許許多多孩子案例,提醒我們:無論是啃指甲、拔頭髮等明顯行為,或其他看似有點怪、但不那麼明顯的表現,都可能是孩子受困於「焦慮」情緒的警訊。身為更有能力與經驗的大人,我們必須也應該更細膩、體貼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想他可能怎麼了。 焦慮是種需要帶孩子學習處理的情緒。焦慮的表現不但是不該被懲罰、責罵的錯誤,反而是孩子的求救訊號:「幫幫我!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焦慮是一種需要帶孩子學習處理的情緒,但若遇到有毒的話語,則是我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察覺,並加以拒絕、遠離的。什麼是有毒的話語?當對方對你說的話,一再一再地讓你覺得內疚、委屈、疲憊,甚至讓你罹患憂鬱症時,那麼,你就需要回頭檢視對方。有毒的話語是一種狡辯,也是一種洗腦,更是一種精神暴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