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明朝的南澳總鎮府,這個中國大陸唯一建在海島上的軍事特區,見證了南澳在明清時期300多年的海防史;它不僅掌管閩粵沿海,更守衛了台灣、澎湖的海上防線,抵禦海上盜寇、外強侵略。共201任的副總兵、總兵裡,有許多更直接參與了台灣一系列開發、建設、駐防等事件,讓南澳與台灣除了地緣,更擁有深厚的人緣與兵緣關係。
廣東汕頭市南澳縣(島),地處閩粵台海面交界點,因地理位置優越,海上貿易熱絡,是十六世紀中期中外商人接觸最頻繁的港口之一。「但和中國傳統貿易相比,它不是由市舶司直接管理,而是民間海上貿易;因此,一開始就是以『走私』的形式出現。」南澳博物館館長黃迎濤介紹,當時倭寇、海商、海寇無不以南澳為跳板,販貨於海外;發展到後期,更形成海商武裝集團,以南澳為據點展開貿易活動,進犯閩粵及台灣沿海。
官兵要在海上剿匪,廣東的兵來到這認為是福建管轄,福建則認為是廣東管轄,南澳的三不管局面,導致海商武裝集團越發猖獗。到嘉靖末年,終於震動朝廷,調集大量軍隊多次圍剿;特別是嘉靖四十四年十月,詔令浙江總兵戚繼光率兵剿吳平,雙方鬥逾三月,吳平擋不住朝廷軍隊的水陸夾攻,最終大敗。此後東南海患稍微平息,但也讓朝廷官員認識到南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並提出設鎮之議。
鎮,是明清時期的軍事特區,總鎮府則是設於特區的軍事機構,為總兵的衙署。明萬曆三年(西元1575年),南澳建鎮,明神宗派首任副總兵白翰紀執掌軍務,並籌建南澳城;次年由副總兵晏繼芳建成,並設「漳潮南澳總鎮府」居南澳城正中。南澳設兩省之兵,屬兩省共管,共同協防閩粵及台澎海域,自此南澳展開了與台灣的密切互動。
爾後,歷經明清政權轉換,清廷在平定台灣鄭氏政權後,統治地位方才穩固。康熙二十三年,南澳鎮改設總兵,官至二品,受閩水師提督管轄,衙署也更為「閩粵南澳總鎮府」,南澳的軍事地位再度提升。
遊客現在來到南澳,已看不到當年總鎮府的原貌,因其已在1918年的7級大地震中倒塌,只有原來生長在總鎮府圍牆角的榕樹依然挺立;在樹幹裡,還可見當年圍牆的一部分,這棵樹也被稱為「鄭成功招兵樹」,1664年,鄭成功就在樹下張榜招兵收復台灣。樹旁有個「練武石」,重達119公斤,表現出南澳成為軍事重鎮之後,習武之人蔚然成風的情況。
現在的總鎮府,是南澳文博部門在1997年時重建,黃迎濤說:「我們把它作為一個景點重新搭建起來,希望可以讓大家實地了解這段歷史。」
府內設有海防文化廳、總兵史料陳列室和帥堂,分別展示了南澳海防史和歷任總兵的相關介紹與史料。其中有兩樣展示品,更是當年總鎮府歷史的見證者:一是迄今南澳發現的首塊「閩粵南澳總鎮府牌匾」,曾由乾隆末期南澳總兵李威光掛於總鎮府「二進門」上;二是在帥堂裡展示的「南澳總兵周鴻升祝壽圖屏風」,畫上顯現了清康熙年間南澳總鎮府、南澳城及深澳地區的自然人文風貌,該屏風真品現存於法國收藏家手中。
在府外的右側院牆上,還鑲嵌著23塊歷代的南澳古碑,包括當時總鎮府的門匾「望霞」、「觀瀾」等。而更多有關南澳海防及總兵府的史料文物,現都藏於南澳博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