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基質瘤(GIST)雖罕見,但卻是相當麻煩的惡性腫瘤。它可能會發生在胃腸道的任何器官中,其中最常發生的部位為胃(約50%)、小腸(約25%)、大腸及腸道外等,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且有近1/3的胃腸道基質瘤因沒有症狀,因此不易被發現。 胃腸道基質瘤引發的症狀與腫瘤位置及大小有關,常見的症狀為出血、腸胃不適、食慾不振、腹脹、腹痛、體重減輕等,也有些患者可摸到腹內有腫塊,但多為腫瘤體積已經過大,壓迫到體內其他器官或組織,產生局部疼痛或有貧血嚴重等情況時,才驚覺不妙! 微創手術、標靶藥物雙重治療 秀傳醫療體系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暨微創醫院院長吳鴻昇指出,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仍以手術完全切除為首要目標,並輔以標靶藥物控制疾病的進展。「如今可利用微創手術來大幅減少患者術後的創傷及不適,恢復期也快,取代傳統動大刀可能產生的併發及感染症,幫助患者及早重返正常生活。」 秀傳醫院外科部主任林建華進一步解釋,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於手術切除後再復發與轉移機率極高,一般建議風險患者術後需搭配長期服用標靶藥物的輔助性治療,來降低日後復發與轉移的機率。「少數患者誤以為不用化療或電療就表示腸胃道基質瘤並不嚴重,而自行停藥或減藥,但這疾病一旦復發,就可能發生基因突變,且殘餘的癌細胞會更為強大,將會增加日後再治療的困難度。」 目前治療胃腸道基質瘤的標靶藥物共有三線用藥,屬於訊息傳遞阻斷劑,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對於器官侵犯嚴重以至於無法完全切除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臨床上會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等腫瘤體積縮小後,再評估手術完全切除的可能性。」秀傳醫院副院長李岳聰指出。 原廠藥把關嚴謹,療效副作用可驗證 李岳聰提及原廠藥與學名藥爭議,他認為,原廠藥因為從研發到上市都有層層把關,藥品的療效與副作用都有明確的驗證及詳細記載,對患者的保護較有利,但在原廠藥專利期過後,會釋放其他藥廠製造所謂的學名藥,在品管及臨床試驗欠缺下,確實有安全上的疑慮。民眾用藥前,若對藥物效用或副作用有所疑慮,最好詢問相關醫護人員,以確保自身的用藥安全。 持續用藥,可降低再復發機率 秀傳醫院副院長周德敖則指出,由於胃腸道基質瘤的復發與腫瘤大小、癌細胞分化程度、位置等都有很大關係,通常腫瘤若大於10公分,或者長在小腸附近者較易復發。而腫瘤一旦復發,仍應以手術治療為主,若無法切除者、或在遠端的腫瘤,也可採取標靶治療,「只要開始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後,就應持續使用,不能擅自停藥,術後若以藥物長期控制,5年復發率約67%,5年存活率也有80%。」 胃腸道基質瘤雖難纏,但在微創手術及標靶藥物治療成效佳下,已能有效延長存活期、降低復發風險,因此,治療後務必持續追蹤、定期回診,且不應任意停藥或減低藥量,才能有效預防疾病惡化。 微創配3D,掌握病灶位置 現在手術已朝向微創手術,逐步取代傳統開大刀手術。彰化秀傳醫療體系的微創手術,自創與3D影像結合,可於術前先做出計畫、也可在手術當天做影像重疊、可虛擬實境,清楚對照出病灶的位置,精緻度高、且能客製化。吳鴻昇指出,運用3D影像結合,可讓患者的資訊更清楚,當越了解患者體內結構、血管與組織的相對位置,就能減少併發症。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94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