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低級教育/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7/18 第109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低級教育/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
恍惚書/這是一本讀書人寫給『書』的情書
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生命的實習輪轉,撞擊著每個醫師都曾有的初心
猴杯/掀開殖民歷史下不堪回首的恩怨
大數據預測行銷/翻轉品牌X會員經營X精準行銷
閱讀筆記 民國的慢船/重回半島的在台馬華文學

新書鮮讀
低級教育/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
文、圖節錄自光現出版
圖/光現出版提供
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失業者就應該考證照「進修」?我們是在培養自己的能力,還是從弱勢者身上挖錢,供養一整個產業?

內容簡介:「低級教育」是什麼?過去,我們總認為透過進修取得文憑、取得證照,是讓勞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不二法門。但如今,這樣的教育福音卻成為營利機構獲利的來源;財源除了是最需要協助的弱勢者外,還有我們的稅金--而這樣將獲利的重要性放在學生權益之前的所謂「進修教育」「高等教育」,即是卡敦所謂的「低級教育」。

作者介紹:崔西•麥克米蘭•卡敦(Tressie McMillan Cottom) ,卡敦是一位美國作家、大學教授、以及社會學家。目前任教於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的她,是一名社會學助理教授,同時還是哈佛大學柏克曼•克萊恩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Berkman Klei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 的副研究員。

搶先試閱:〈台灣也有「低級教育」嗎?〉

社會學家崔西•麥克米蘭•卡敦(Tressie McMillan Cottom)在《低級教育》(Lower Ed)這本書裡,娓娓道出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當中,美國高等教育制度下的營利學院產業,在新經濟(編註: New EconomY,指傳統製造工業的型態,轉變為新的科技經濟型態)中被私營企業化與金融化之後,催生出全國性的股東制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這些學校,創造出各種新的方法,協助廣大勞工追求學歷資格認證,表面上看似滿足了他們因應工作模式改變而不得不重新接受訓練的需求,實際上則是延續、甚至強化了勞工選讀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背後的各種不平等。

這筆從不平等中榨取利潤的生意,利用了人人熟悉的教育福音概念,透過機構內部算計精密、設計細微的組織方式、人力安排、資源分配,以及廣告宣傳,猶如一張大網,打盡受到新經濟影響的每一個勞工;勞工必須自己承擔成本、扛下風險,不但失去了傳統社會契約的保障,還得背負著新經濟不斷複誦的創業型勞工精神,最後,也只能繼續在期待與現實間的這條高等教育之河,抱著助學金貸款等各種債務,載浮載沉。而讓人甚為不安的是,「低級教育」衝擊最大的,是最弱勢的人:窮人、近貧族、窮忙族、女性、有色人種、單親人士,或任何一個這些條件組合下的人。

台灣也有「低級教育」嗎?

我曾在台灣的私立大學與科技大學任教十多年。對照自己在高教體系經歷與見識的各類現象,我發現,這本書描述的諸多現狀,都似曾相識。一九九○年代,台灣《大學法》修法之後,高等教育管制鬆綁;為了響應當時政府暢通升學管道、增加各類高等教育機構的改革方向,台灣的高等教育,快速膨脹擴張。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資料,在一九九○年代後期到二○○七年之間,技職學院(尤以私立為主)就增加了三十六所;有趣的是,《低級教育》一書提到美國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快速擴張的時期,與台灣高等教育快速擴張的時期可說是不謀而合。即便台美雙邊的勞動市場條件與社會、教育環境多有不同,但這個時間上的巧合,足以驗證新經濟下高等教育的擴張,不只是某個地區的單一事件,而是影響廣及全球的一場意識形態革命:(私營化)高等教育擴張造成的文憑主義,告訴你我,當工作模式改變,個人必須不斷接受知/技能優化的再訓練,以維持自己在勞動市場當中的聘僱價值。代表這種意識型態的新經濟勞動市場精神,成為人人必念的經;而抱著教育福音理想的我們發現,自己困在一種內在矛盾當中─本以大眾之利為目的而設立的高等教育,搖身一變,成了以個人之利為出發點的風險投資。

在概念上,許多台灣私立(技職)大專院校的運作方式與人員編配,也跟本書當中美國營利學院的組織運作狀況頗為類似,只不過,礙於學生市場規模、法令規範條件,與機構資源分配等等因素,執行效果大有差別。

在實際運作上,當美國的大型股東制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關起門來做市場研究,幾乎只將盈利花在發展更有效的招生策略與人員招選、註冊流程,以及彈性多元的課程規劃時,許多台灣的大專院校,也早就開始以企業經營的概念,企圖在少子化造成的萎縮市場中謀生路。結果,本為教育經營之重要資產的教師與研究人員,被當成無效成本,部分教師們必須投入招生與行政工作、有的則是要培養第二專長,以延續自己的聘僱價值;本為高等教育與產業趨勢參考的就職安置資料,成了一個辦學績效的緊箍咒,左右著經費的補助與配置;本為評估機構(尤其是私立學校)辦學表現的內部與外部評鑑,變成機構得以對內降低成本的手段,而且還是對外套交情、搞裙帶關係的權力交媾戰;本為學生能力參考指標的各項證照,先被奉為招生宣傳的重要數據,之後又被種種認證機構當成盈利工具,而繳付報名費用的學生,卻無法確認手中的「資格認證」,能否保障勞動市場回報。何況,這些為數不少的雜支,還不包含在學生貸款之內。

當教育變成「營利事業」

這些現象,只是冰山的一角。就如同作者藉著這本書,首要之務,也是提出新經濟中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的擴張現象,接著再探索背後的脈絡,以及影響廣及全面的制度問題。然而,她也承認,即便社會學家的分析能力再好,也只能盡力耙梳說明數據資料與訪談結果未能直接呈現的脈絡原因;解決問題靠的不只是分析能力,而是籌謀規劃足以改變制度的社會運動與政策法令,保障遭致剝削的受迫人民。雖然相較於美國而言,台灣的大學學費便宜許多;但近年來,因為開放了中低收入戶學生申貸生活費貸款,因此,與學雜費貸款合併計算後,大學學貸的單筆申貸金額逐年攀高。換句話說,作者提到的債務相對論,也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對於一無所有或是幾乎沒有財產的人來說,外人看來不算大的負債金額,可能都是每一個世代累積劣勢的起始點。

當教育不再是「良心事業」,而是「營利企業」,當「知/技能再訓練」與「文憑」成為各個勞工階級必備的勞動市場精神,當消逝的傳統社會契約被風險概念取代,當最窮的人成為最能榨取利潤的對象│也許我們該想想,台灣是不是早有一套自成風貌的「低級教育」呢。

「低級教育」怎麼形成的?

低級教育,指的是我們工作方式在結構性改變後所造就成的文憑擴張;低級教育,指的是偏頗的高等教育制度對各族群造成的機會不平等;低級教育,指的是純粹出於利益,把職業訓練從國家與公司之責變成個人和家庭之事的風險移轉。低級教育,是和最菁英的機構同屬一個教育體系的高風險大專院校、所組成的教育次產業。事實上,正是因為有菁英高等教育,低級教育才得以生存:前者正當化了教育福音,而後者則吸收了所有信仰教育福音的各種弱勢族群:單親媽媽、遭到裁撤的員工、退伍軍人、有色人種,以及原本靠社會福利過活而現在要回到職場的那些人。開宗明義地說,低級教育,就是一系列組織起來、將社會不平等商品化的機構(詳見第三章與第四章),除了間接造成單一人力資本增加這既定的影響,對社會可說毫無貢獻。話說回來,低級教育也不只是一群學校,抑或是一系列獲利了結、核發文憑的體制行為。低級教育海納了所有的文憑擴張─它們制衡我們的教育信仰、卻不挑戰這個信仰背後的市場導向,還延續了教育和工作上種族、階級、與性別不平等之現狀。當我們提供更多的文憑,而非更強化的社會契約,這便是低級教育。當我們要求的是社會保險而獲得的是勞工訓練,這就是低級教育。當我們要求的是公平正義而只獲得「美夢機會」,這就是低級教育。

低級教育,是給像傑森那樣的人─這件事實,我在實務技術學院的同事們都清楚得很。從社會政策和針對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的輿論中,探掘出這項事實根本不難。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碰過哪個人強力支持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說它們是高效率的個人化商品,而且還願意把自己的孩子或親戚送到這種學校就讀。就連我為了撰寫這本書所訪談過的學生們,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將來就讀母校。在接下來的幾個章節裡,我會提出像一九九六年社會福利改革訂定了勞工訓練條例的這種例子,以此社會政策為例,說明我們的政治選擇,如何將低級教育建構為安然度過勞動市場之變遷起伏的合理方式。我會向各位讀者展示,即便我們嚴苛評估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的過量(也可以說是濫設,端看你的角度為何),也只是欲蓋彌彰,強化了低級教育的市場價值。在新經濟的特殊狀況下,當我們的工作方式持續改變,低級教育,搖身成為我們之中更多人必須慎重處理的政治選擇(詳見第五章及第六章)。就這種種方面,你我都是

新經濟下,令人惶惶不安的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勃興崛起的幫兇,同時,也都是受害者。新經濟對教育提出了一個最重要的要求:要能經常且堅實地重新訓練上百萬名勞工,同時,過程要迅速、雇主付出的成本要低,最好是不必負擔任何成本。新經濟有四個明顯的特殊改變,改變了構成社會契約之基礎的各種關係:人們在工作生涯裡更常換工作和老闆(職業能動力);公司更倚重約聘員工、短期員工和臨時員工(勞動彈性化);仰賴雇主獲得收入增益和職涯升遷的情況越來越少見(內部勞動市場的萎縮);勞工為自己的職業訓練、健保還有退休,肩負起更多的責任(風險移轉)。

當大家一窩蜂投注資本、鞏固擴張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時,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的股東們聲稱新經濟「對我們這樣的公司極其有利」。當大家說日益敗壞的工作狀況就是高等教育失敗的佐證時,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則宣揚一套有別於此的說法。它們向監管單位和投資大眾主張,日益敗壞的工作狀況,對高等教育而言是有利可圖的;舉一九九八年斯特雷爾大學(Strayer College)的招股說明書為例,裡面提到聯邦政府減少軍隊投資(軍隊作為規模龐大的公家雇主)和高端工作減少所造成的競爭,「在金融上是有利的」。這大局情勢之好,連我所申請的九所股東制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都完全不將彼此當成招生的主要競爭對手(ITT技術學院用「其他規模遠遠小於我們的私營職涯學院」來描述其市場競爭對手);相反地,雇主才是真正要彼此競爭、搶這些未來學生的人。哥林多學院(Corinthian Colleges)表示,「勞動市場中失業率的下降與勞務人口不足,連同軍隊擴張」,可能「改變預計的招生可行性」 。這些股東制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的學費,固定在學生貸款額度的上限,可謂盡可能地從最有借錢能力的學生身上吸取油水,因為這些學生的資產最少,同時能選擇就讀的學校也最少。

就這點來說,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在高等教育機構中是獨一無二的。傳統大學的建立有個預設前提─一份好工作的社會契約;這等同勞動市場以薪資、地位,以及穩定性,對學位表以嘉賞。就連社區大學最初的設置目的,也是為了讓勞工準備好面對勞動市場的變動,而這些變動則認定雇主願意長期在勞工身上投資。這樣的預設,在傳統高等教育定義自己與經濟之間的關係時,依然明顯可見─菁英學校如此、無條件入學的機構亦然。大部分學校的安排,就是提供學生得以離開高等教育系統而不必回鍋進修所需的最低資格。這一點可以說明,為何傳統學校想透過組織上的改變,配合與一般狀況不符的學生─例如上班族爸媽─卻總是慢半拍。先不說此舉可能適得其反,實際的狀況是,傳統學校將勞動市場想成並肩打拚的夥伴,認為勞動市場能處理非傳統學生族群對職業訓練的需求。回顧歷史,這個說法大致上都成立,只有少數例外。傳統大學欣欣企盼著(也許是犯傻期待著)勞動市場穩定、企業願意共同投資的那個社會契約歸來。然而,在這個華爾街投資時代(era of Wall Street investment),只有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認為,正是因為(不是雖然)勞動市場失靈(labor market failure),才造就了有利可圖的新經濟情勢─它們有辦法輕易地預測這些會影響上百萬勞工、對象不分傳統職業所謂「白領」與「藍領」分野的勞動市場失靈。在這樣的論述中,新經濟下的工作危機是因,造就出的果,就是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排山倒海的債務危機、處處受限的選擇,以及貧乏的勞動市場收益─而我們不該導果為因。 ▶▶ 閱讀更多 崔西•麥克米蘭•卡敦《低級教育》

 
恍惚書/這是一本讀書人寫給『書』的情書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

她戀書,也分析書,這個清醒做夢的過程,是愛書人會流連往返的境地。活躍於香港文化界的青年女作家鄧小樺,文筆時而瀟灑快意,時而恍惚詩意,十分具個人風格,對文化和社會種種現象、個人生活面向皆有獨到感想。

內容簡介:全書以閱讀為主軸,兼及文化評論,談書店、書展,也分享個人的閱讀品味和書單,時而抒情,時而犀利精闢,值得愛書人細細品賞。輯一「書的剩餘」是在《聯合文學》的專欄,兼具感性與知性,記錄了與書息息相關的生活,帶書旅行、為書失眠,因為念及舊情或精美包裝而捨不得丟棄的書們,甚至也寫點關於偷書的幻想或歷史,讓愛書人備覺性命相見,無比契合

作者介紹:鄧小樺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主修文學)。大學時開始寫作,後於各大報章及雜誌撰寫專欄、訪問及評論。著有詩集《眾音的反面》、散文集《若無其事》、訪問集《問道於民》等。另編有文學合集及個人著作數種,包括《自由如綠》、《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香港六四詩選》等。

搶先試閱:〈失眠與書〉

冬日氣溫變異,我城政治憂鬱。失眠再度降臨於我。

失眠的動物滿腹沙礫而緘口難言。已經歷過把失眠寫成臉書狀態給萬人分享然後又厭棄了這種公開籲求療慰的方式。朋友調來的橙花馬鬱蘭入眠香油,滴在手腕上揉搓由血脈吸納;洋甘菊馬鞭草肉桂等各味花草茶;嚴浩偏方油拔法;熱水浸腳;掃順眉毛。各種本來奏效的方法都突然無效,床上輾轉反側焦慮便如夜裡野百合瘋狂生長。

無端的失眠只與焦慮相互定義。對於沒有特定時間表的人,不需要早上起來上班的人,失眠只是空閒的轉換而已。沒有入睡的需要,就沒有所謂的失眠。有需要,就有焦慮。精神分析理論定義的焦慮,是因為與欲望的對象太過接近,因而產生的焦慮感。那就像,在床上與睡眠的距離那麼近。

***

失眠的時候,人們可以看書,一如任何空閒的時間。但我想把「因閱讀而不眠」在「失眠」的定義上排除出去,因為讀到一本精采的書而通宵不睡,那實在是美妙愉悅的經驗,你只會希望那沉浸,永遠不過去。小說的沉浸作用特別與此相關──到另一個世界旅行,一直不回來。那不像「失去」。

我的「因閱讀不眠」經驗不算多,都是少年時,兩本書,都是節奏快的魔幻寫實。《百年孤寂》和《豐乳肥臀》。那時是把任何空閒時間都投入書裡,與人逛街時對方稍稍言談無味,在扶手電梯上我就打開書來看。讀者在現實世界裡常常目中無人。

***

而我失眠時反而很少主動選小說來看,因為一個焦慮的人,不易投入他人的世界中。失眠的書必須撫平焦慮,它要有一點療癒作用。但一如身體各各不同而藥劑各異,我並不是常常知道有些什麼可以療癒我。不,我也不是想說,那些以沉悶或厚部頭的書去讓自己入睡的簡單癒法。有位女博士說,深奧的英文理論書三頁內可以讓她入睡;我也曾讓人在枕邊給我講康德,十分鐘內我的頭顱與四肢便莫名鬆弛,沉入綿綿深海。

這些是藥,卻還不算是療癒──因為它太彰顯外物的無上權威。它是安眠藥,讓

你對自己的身體失去控制。但感覺不算是最好的。

***

家裡的書很亂,失眠時信手拈來,亦如浮沉於海而尋求一根浮木。不一定遇到。於是遇到時覺得像蒙受祝福。

我記憶中有兩次非常好的失眠閱讀療癒。一本是約翰.伯格的《觀看之道》(戴行鋮譯本),名著一直未看,便順手翻開。這是伯格在電視上的藝術節目結集,當然是最淺的一本伯格。我喜歡伯格的所有藝評,《觀看之道》其實文筆不算最精美的,但它最有一種習作風格,伯格的比較和分析中,有時感覺像科學實驗,順著他的敘述和指引,點出了比較點,輕輕鬆鬆,豁然開朗,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畫,突然歸結到一個結論。他分析歷來的繪畫,指出女性經常在畫中注視觀者,傳達了「女性必須觀察自身」的傳統,亦即內化了女性作為「被觀察者」的角色與位置。「她必須觀察自己和自己的行為,因為她給人的印象,將會成為別人評判她一生成敗的關鍵。」女性的形象與風度,決定了別人可以如何對待她。「一言以蔽之:男子重行動而女性重外觀。男性觀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別人觀察。」作為一個女性,看到這種判語時十分震撼,像在歷史長河裡看到自己的倒影與無數鬼魂重疊,分享共同的咒語。

而伯格比較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與馬奈的《奧林比亞》二畫中姿態相近的裸女,得出前者的原型是仕女而後者乃是妓女的結論,也讓我無法忘記。並在後來購入難度極高的《奧林比亞》拼圖。

通宵閱讀《觀看之道》,一口氣看完,我記得感覺非常安慰,甚至覺得失眠也是祝福。藝術是療癒的。而伯格以深湛的藝術史修為,加上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的獨特視點,點出結構上的不平等而又歸於藝術世界,為人的精神波長製造了一種微妙平衡。

另一本曾讓我覺得失眠是祝福的,是傅柯的《瘋癲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譯本)。在「愚人船」的部分已經為兼具夢幻神話口吻與精闢分析筆調的美妙文體牽引,到「激情與譫妄」的部分簡直是愛不釋手。傅柯描述古典的瘋狂理論:「在人剛剛入睡時,許多煙霧從肉體產生,上升到頭部。它們密密麻麻、洶湧騷動。它們十分模糊,因此不能在大腦中喚起任何心象。它們僅僅以其飄忽跳動刺激著神經和肌肉。躁狂症病人的情況也是如此。他們幾乎沒有什麼幻覺,也沒有任何錯誤的信念,而只是感受到他們無法控制的強烈刺激。」然後最初階段的騷動過去後,大腦的迷霧被澄清,有序的運動開展,而奇異的夢境產生了。「人們看到了無數不可思議的事物和奇蹟。與這個階段相對應的是痴呆。痴呆病人對許多『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情信以為真。最後,煙霧的刺激完全平復下來,睡眠者開始更清楚地看到一些事物。透過從此變得明晰的煙霧,對頭一天的種種回憶浮現出來,而且與現實完全吻合。這種心象至多是被錯置的。憂鬱症病人『尤其是那些沒有完全精神錯亂的人』的情況也是如此,他們也承認事物的本來面目。」

在無法入睡時讀到這些真是感覺如注射嗎啡──它與失眠者對應著共同話題,而以清晰分類達致一種類似理性認識的理解作用,同時還有那神祕無以名狀的煙霧,替代夢境──它讓你在清醒時做夢。失眠需要療癒,而療癒必須肯定自身本有的力量、重新掌握自己的精神與身體,那即是理性,以及體會夢境的能力。 ▶▶ 閱讀更多 鄧小樺 《恍惚書》

 
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生命的實習輪轉,撞擊著每個醫師都曾有的初心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30分鐘急救極限到了……我們停手,就代表了一切的結束;然而我們不停手,一切就不會結束嗎?

內容簡介:寫下這一篇篇手記時,他仍是青春帶點莽撞、滿懷醫學想望的學生;曾經的實習醫生,如今已是主治醫師,成為帶領那些年輕自己的人。每一位醫師,都曾拿手術刀會抖、面對病人得戴口罩掩青澀,也都經歷過無數拚了命急救,最末仍得向死神投降的心痛。《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正是每名醫者莫忘的初衷,急診室、內科、外科、燒燙傷中心、小兒科……人間最赤裸裸歡生悲死的場域,激盪出精粹而坦露、碎心亦溫馨的生命火花。

作者介紹:阿布 ,1986年生,現為精神科專科醫師。著有散文集《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寶瓶文化新版,2019);本書於2013年由天下文化初次出版,入選台灣文學館文學好書推廣,銷售創佳績,並獲多所高中、職列為推薦閱讀。

搶先試閱:〈移植〉

這大概是實習生涯中最奇特的一次值班經驗了。

下午的時候,接到總醫師的電話,說今天晚上要有人去台北車站接一個外院下午取下的眼角膜。角膜移植算是最普遍的移植手術了。雖然台灣的器官捐贈率很低,目前大多數移植的眼角膜還是仰賴進口,但是角膜的捐贈比起其他器官來講還是算高的;只削掉眼睛前面一層看不見的細胞,人已大去無關痛癢,但會讓那些持「全屍下葬」觀念的家人心裡好過一點。

眼角膜薄薄的幾層細胞,卻站在整顆眼球的前方,掌管了最重要的屈光門戶;眼睛沒有水晶體還可能有視力,但是少了眼角膜卻只能關上靈魂之窗。這層透明的細胞,是人體的聖地,也是禁區:它像隱士般餐風飲露,不依賴血管供給養分,當然也少了免疫細胞以及外來物質的侵擾。然而它卻布滿神經末梢,由腦部直接管轄羞怯敏感的角膜反射,並且與周圍組織之間隔著一條看不見、也無法跨越的鴻溝,彷彿天生尊貴不容絲毫侵犯,主管光的水晶王座。

而因為連免疫系統也止步,角膜成為人體最容易移植的組織;因為角膜光靠外來養分的滲透就能存活好幾天,也使它能夠忍受冗長的運輸,從東岸坐著火車迢迢來到這首都大城。

我在五、六點之交到達台北車站,下班的人潮自我身邊流過車站大廳;由於事先用手機保持聯絡,很快就完成了簽收手續。對方不知是志工或是行政人員的大嬸,身穿便服,一臉像是休假中的悠閒;核對過身分與資料後,我們像電影裡的特務一般,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大廳默默交換了簽好的文件與裝著眼角膜的牛皮紙袋。打開檢查了一下,一個壓克力的標本瓶被層層保護放在裡面,透明的眼角膜漂浮在培養液中幾乎看不見。

輕而易舉地,一副眼角膜從它剛過世的前一任主人身上取下,放進標本瓶,裝入紙袋,搭三個小時的火車上台北,轉交到一個實習醫師手上,帶回醫院,登記,送進手術房,然後被一針一針縫在另一個排著隊等待許久的眼睛表面。如同奇蹟,說要有光,就能有了光。然而整個過程卻單純到像是在拍賣網站上下標一本二手書,約好時間地點互留聯絡方式,雙方在捷運站碰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那上天賦予、一人僅有一對的寶藏啊!在醫學的進展下,不同個體間生命的傳遞,竟然也能如此日常。

我走回客運的候車處,尖峰時段,毫不意外的通勤人潮塞爆了整個轉運站。嘆了一口氣,決定聽學長的建議在台北悠閒地吃完晚餐之後再回去。我走回台北車站二樓的簡餐區,幾乎座無虛席;我小心翼翼提著裝有眼角膜的袋子,在鐵板燒、義大利麵與蛋包飯的香氣中漫無目的地走著。

繞了一圈,終於找到一個空位。我把背包丟在椅子上,把手中的紙袋往桌面順手一擱就起身準備點餐。走了兩步,觸電般想起那個紙袋裡可是裝著超級貴重的眼角膜、漂浮在透明培養液中的一個剛過世病人的部分遺體,趕緊回身把紙袋緊緊捏在手上。隔壁吃飯的情侶繼續談笑,整座餐廳沒有人看我一眼。

服務生在我身前端上義大利麵時,順手將擺在桌上的紙袋挪了一挪。我來不及阻止他,心裡怦怦跳,以為他發現了什麼;幸好他什麼也沒說就這樣拿著托盤走了。我默默地捧著義大利麵吃了起來,眼角膜紙袋靜靜放在我旁邊,寬容地看著我吃麵。在這充滿溫度與欲望的血肉陽間,獨獨有我帶著某人死後一部分的軀體走著,帶著揮之不去的死亡氣息。

那些與我擦肩而過的人們,會知道我手上提的不起眼紙袋裡,裝著一個人的眼角膜嗎?他們會怎麼想?會覺得噁心,覺得不祥,避之唯恐不及?還是知道這趟旅程的終點就是另一個生命視力的新生,而為我加油打氣?

我提著紙袋,準備搭車回醫院。禮拜五的台北車站前人來人往,沒有人注意到我。我帶著從死神手上奪下的生命的一部分,穿過熱鬧、擁擠的陽間,準備讓它在另一個人身上還魂。

身旁跟我一起等紅綠燈的,是一群剛下課的高中生,還穿著運動服,側背書包上別了幾個可愛的小徽章,三三兩兩在晚風裡談笑著。從那些高中生身上是很難看到這種死亡陰影的,似乎與我手上的眼角膜分處於一明一暗兩個世界。

然而我想起麻醉科實習時曾路過一間開刀房,外頭罕見地擺了好幾個運送移植檢體用的大保溫箱,上頭貼了各醫學中心的名條。開刀房裡頭滿滿塞了各專科的外科醫師,人頭擁擠;一問之下,才知道是一台捐贈刀。捐贈者是一個高中男生,健康,高壯,假日與同學打球,每天規律地上學與補習。一天飯後在家中看電視時,突然在一陣如被雷劈到的頭痛之後暈了過去,抽搐,從此不省人事。

動靜脈畸形瘤,腦子裡的定時炸彈引爆。沒有預兆,沒有因果,一個寄生在血管間的安靜鬧鐘,棲息著等待設定好的時刻來臨,用劇烈的震動停止一切。

那個高中生的時間停止於兩天之後,而即將有幾個生命因為他而繼續。他父母決定捐出他十七歲豔紅的心臟,捐出他酣暢過濾著水分的腎;當然還有眼角膜,以及他身上所有能捐的器官。狀況一等一,準備精力旺盛地繼續工作五十年的健康器官。

外科術語,收割(harvest)。

手術燈聚焦底下,外科醫師的眼中只剩下器官,血水的沼澤變成一片金黃的麥田,他們手持鐮刀準備收割。心臟外科俐落地綁線、分離組織,首先摘下了他的心臟;接下來磨刀霍霍的目標還有肝,還有腎,還有眼角膜。他是一株豐饒的樹,纍纍的果實已收割好準備送往四方,埋在陌生的土地裡靜靜等待抽芽。

收割一人,布施眾生。醫學的殘酷如斯,醫學的偉大如斯。

如同恐怖電影所假設,這些收割下來的器官,也還帶有自己前一任主人的靈魂碎片嗎?我所不認識的,這副角膜原本的主人也在我身後,用空洞的眼神默默凝視著我嗎?我回頭一看,是光線漸漸暗下來變成靛藍色的夏夜,永恆的夜空,幾顆早起的星星已在閃爍。壯觀的新光三越大樓以一種不服輸的姿態矗立著,彷彿昭示藉由人類不斷的努力,可以改變某些一貫的自然法則。其下,台北城的夜晚已經開幕,華燈初上,星羅棋布的燈光,處處是蓬勃的生命。而我一個人繼續在台北街頭走著,走著,抱著眼角膜。突然覺得是它,那層幾乎透明的細胞,在我前方引路,帶領我穿越陰陽的交界,走過由死到生那段奇幻的甬道。 ▶▶ 閱讀更多 阿布 《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

 
猴杯/掀開殖民歷史下不堪回首的恩怨
文、圖節錄自聯經出版
圖/聯經出版提供
出版20週年全新增修紀念新版,新結局,獨家新序!張貴興:新版的《猴杯》,我做了一些更動……二十年前寫《猴杯》前,心裡已潛伏著一個結局。……二十年後重讀,發覺種種舖排和暗示,都指向那個結局。……新版《猴杯》恢復了這個結局!

內容簡介:潮濕霧鎖的雨林、原生奇詭的野獸、陰暗的家族歷史、殖民地鬥爭陰謀……一場溯流尋人之旅,掀開了殖民歷史下不堪回首的恩怨!

作者介紹:張貴興,祖籍廣東龍川,1956年生於婆羅洲砂拉越,1976年赴臺升學,1980年畢業於師大英語系,1981年入籍臺灣,1989年任中學英語教師。其作品多以故鄉婆羅洲熱帶雨林為場景,書寫南洋華人社群的生存困境、愛欲情仇和斑斑血淚,文字風格強烈,以濃豔華麗的詩性修辭,刻鏤雨林的凶猛、暴烈與精采,是當代華文文學中一大奇景。代表作有《伏虎》、《賽蓮之歌》、《頑皮家族》、《群象》、《猴杯》、《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沙龍祖母》、《野豬渡河》等。

搶先試閱:〈掀開殖民歷史下不堪回首的恩怨〉

雉每次站在走廊上看見河堤下暴漲的臭河時就會想起那條溪底佈滿人膽豬心狀石塊的小河。懸掛河面上的樹根藤蔓掛滿鬚髯似的青嫩苔藻,款擺在嘩啦啦流水聲中,好似豆蔻年華的女鬼戲水。水蜥蜴浮游水上,彈塗魚漂過水面,魚狗在淺灘上捕魚。一座樹橋橫豎兩岸,離水大約半公尺,據說是一百年前英國野戰部隊追勦土著匆忙砍下用來運輸大�憍M嬌生慣養的指揮官。樹橋的下半身長滿水藻和隨著退潮而殘留樹皮上的蛙卵,樹橋的上半身布滿獸糞,羽毛,爪痕,刀砍,彈疤。雉第一次和祖父到樹橋上祭拜時,就用一把小番刀從樹橋挖出幾顆彈頭。祖父叼著那桿從不熄滅的土煙,吹糊出幾顆葷菇狀煙球,用他牛眼大指頭掂了掂彈頭,說,鬼子做的東西果然不一樣,噗咚咚將彈頭彈入河裡。

河岸上豎立著一棵老榴槤樹,葉密如冊,枝幹出水痘似的結著數百顆榴槌,大如豬頭,小如貓頭,部份早已熟透,開臍出雞仔黃肉核,彷彿肛開屎出,反常地不落地。兩隻猴王率領一群豬尾猴在榴槤樹上捉對廝殺。猴臉齜牙咧嘴彷彿腮裂頰爛滿殼愁慘的老榴槤果。長鬚豬帶著豬仔啃食地上的爛果。大蜥蜴伸出舌頭用傑克遜氏器舔嗅豬仔屎躁味。雉從來沒有見過面的族人抵達那條河時已經過了中午,老榴槤樹上依舊酣戰不休,直到其中一隻受了的猴王從樹上墜下讓大蜥蜴叼走,戰敗的猴群才落荒而逃。戰勝的一方開始掠食榴槤果時──牠們竟有足夠力氣赤手空拳剝開榴槤果,並且用榴槤殼擲襲樹下觀望的族人,──族人已休憩完畢,開始渡河穿林,足足跋涉一鐘點後才走出雨林來到長滿石南樹叢的荒地。

突然曝曬在一望無際的荒地上使他們感受到危機的密稠。這裡土壤酸性貧瘠,除了螞蟻樹和隱萼椰子,雜木茂草不比人高大,而藤蔓的韌性和密度阻人去路。紅蟻列隊行軍,獵殺網路縱橫交錯,極不痛快地千刀萬剮蚱蜢蟑螂。大夥一邊趕路,一邊騰出食指彈走身上的紅蟻,彷彿他們也成了獵殺對象。豬籠草肉食性植物的捕蟲瓶像聖誕樹裝飾物附生在葛類植物、石南樹叢、雜草雜林、岩石、枯木上,在烈日下撐開瓶嘴掠食。捕蟲瓶形狀迴異,最大者五指可以握滿,最小者像嬰趾,莖葉肥碩,捲鬚飛揚,瓶口和瓶蓋佈滿蜜腺,瓶內酵母清澈,蟲骸含糊,小蜥蜴蚱蜢蟑螂紅蟻在消化液中掙扎,小鬚小足地枯筆拖帶,延長和撇完生命的最後旅程。

根據祖父敘述和雉親自造訪,那座墓地離石南樹叢約半里地,也是類似石南樹叢的荒土,但動植物似乎較豐盛,蔓芒萁、燈心草、大紅花和過溝菜蕨正處在二八年華青春期,其中還有許多芳名芳齡祖籍父母不詳的野花野草,葉子像鏢矢或野豬撩牙,花兒像大海螺或掠食中的獸口。火蟻的百萬大軍依舊忙碌護土建國,三葉甲蟲、金龜子、天牛、蜂虎、蚱蜢、螳螂雲遊四方,一隻大魚狗像擲碎的瓷器噹啷一聲破蔭而出,鵝或畫眉模擬籠友嘆息,雀群穿梭如泅泳。日頭肥大,植物葳蕤矮壯,蟲獸沉默兇猛。荒地豎立著幾千塊石頭或鹽木墓碑,碑身纏著各類寄生植物,花葉扶疏,碑上的漢字依舊清晰。或許墓主後人從前培植過大量奇花異卉,乍看下,彷彿一座花之墓園。那墓上刻著的「葉笑蘭」、「林撫媚」、「李虎」彷彿花名。那工整的阿拉伯數字1825─1842恰似短命花齡。

兩種豬籠草屬開出的串狀花序豎立在荒塋和矮木叢上,一種像紅毛猩猩手臂,一種像雄雞脖子。瓶色大紅大綠,氣色飽滿,祥瑞逼人,彷彿某種象徵福祿壽喜的靈獸,寄生矮木叢上,圃匐地上,垂掛墓碑上,有的捕殺機制未長成,有的剛掀開瓶蓋展開處女獵殺,有的已枯死像破蘿,但大部份青壯老練像這野地的肉食性猛獸,在炎熱的東南季候風吹拂下血氣淋漓和充滿脈搏躍動。曾祖說那葉子可以直接摘下當船槳,瓶蓋可以鏟土,捕蟲瓶可以揹娃娃。即使博學多聞如祖父,一輩子也沒有看過這麼巨大的捕蟲瓶。即使拓荒高手和農業專家如曾祖,一輩子也只見過一兩支這麼巨大的捕蟲瓶。

瀰漫荒塋的腥臭吸引大夥停下腳步。有人忍不住捏鼻子,乾嘔唾液。一隻大皇蛾慢悠悠搧著兩片像小丑臉旦的翅膀徘徊荒塋上,彷彿嘲弄生死無常。大夥跨過無數藤蔓野草,停在一個紅色瓶子前。瓶內的消化液清澈如琥珀,上下各舖一層死蟲和活孑孓,一具嬰屍漂浮其中,幾乎撐破捕蟲瓶。嬰兒頭顱和絞成繩套似的四肢朝向瓶口,兩眼翳白小嘴吞吐孑孓,頗似鱆魚放墨。瓶子彷彿一個十月孕婦肚子,曲線優美豐滿,嬰孩瑟縮羊水和子宮中隨時破膣而出。大夥停在一個綠色瓶子前。一其嬰屍蜷縮消化液中,將一群剛孵化的蝌蚪幾乎擠出消化液外,暴露瓶子外頭的小手己腐爛得露出骨骸,像某種爬蟲類趾爪。大夥繼續打量其他捕蟲瓶。一具只有下半身的嬰屍屁股朝天載浮載沉,消化液外的小臀小陽具被蠅蚋啃去一半,像極了兩杯正在溶化的霜淇淋。另一具被剖成一半的嬰屍坐臥在較小的瓶子內,依舊完整的頭顱伸出瓶口,但顱骨已裂,腦漿依晰可見,彷彿難產而夾死在母親陰道口。除了幾支較大的捕蟲瓶,其餘較小的捕蟲瓶則淅淅瀝瀝漂浮著嬰兒的小手,小腳,頭顱,或顯然屬於嬰兒但不知道屬於嬰見那一部份的肉塊。有的捕蟲瓶讓嬰屍撐得失去生息,浮現紅磚似的蔫萎斑塊,也有的承受不住嬰兒重量,瓶子橫躺地上,消化液已乾涸,紅蟻正在切割嬰屍。放眼望去,共有二十多支捕蟲瓶正在努力或不知量力消化嬰兒。少數捕蟲瓶因為太小或嬰兒太大,酵母一時發揮不了作用,嬰兒形狀仍然十分完整。大部份捕蟲瓶正在品嚐嬰兒,串狀花序吹彈欲破,莖葉膘滿肉肥,母性煥發,淫浪多產,養育出無數嗷嗷待哺的小捕蟲瓶。一個女子尖叫聲從大夥中響起,驚嚇到矮木叢上一隻正在害喜銜草,準備築囍孵卵的大番鵲。 ▶▶ 閱讀更多 張貴興《猴杯》

 
大數據預測行銷/翻轉品牌X會員經營X精準行銷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想要翻轉企業,打造大數據品牌,創造高獲利,閱讀本書就對了!!愛因斯坦說:「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它,就表示你不能很好地理解它。」

內容簡介:企業投資大數據,最終有三個目的:預測推薦、降低成本及提升利潤。許多專家都一致的說,大數據如果沒有導入實務應用,大數據就一無是處。大數據的解讀需要產業的知識,只要了解,就能成功因應大數據時代!

作者介紹:高端訓 ,工作生涯只做一件事,就是把「品牌」做好。企業創建多品牌。2015年,毅然放下工作,前往加州大學進修大數據預測科學,回來後,擔任多家企業首席顧問,致力將大數據預測科學導入品牌的經營。

搶先試閱:〈大數據分析四種平台模式,避免失衡痛苦〉

前幾天,有個朋友告訴我,他剛替自己的車換了四個嶄新的輪胎。但這四個輪胎,不是上車行買,而是上臉書買。臉書怎麼會賣輪胎呢?

原來,有群車主在Facebook 上開了個社團,成員有1 萬2,000 人。其中有個人想買輪胎,還自告奮勇糾團,要替大家去跟原廠談個優惠的價格。結果,三天內就揪了3,000 人。廠商也乾脆,算一算,直接賣給消費者,能省下給經銷商的費用;索性打7 折,現金價,皆大歡喜。

如果你是Facebook,恭喜,使用者對你的倚賴又加深了;如果你是經銷商,可就要擔心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通路已經不再是王;平台,才是王道。

我們知道,平台是由供應商(Supplier)及消費者(Consumer)兩種主要力量,聚集在線上交易所構成。例如:Uber 有司機、有乘客;Alibaba 有大批發、有小買家;露天拍賣有賣家、有買家;Groupon 集體揪團跟廠商議價等。這四個例子都有消費者及供應商,可以分別歸類為四種不同平台品牌的商業模式:即S2C、S2S、C2C 及C2S。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種是S2C,為供應商到消費者模式(Supplier-to Consumer):即平台品牌的商業模式,主要是提供服務來媒合供給方與需求方,達成交易的目的。提供這種商業模式的平台品牌最多,例如Amazon、博客來、Uber、Grab、Airbnb、Booking.com、TripAdvisor、Yelp、EZTABLE、YouTube、TedTalk 等等。因為這就是把傳統實體企業做的事情搬到網路上來,形成對既有實體企業的生存產生極大的衝擊,如Amazon 之於傳統零售商、博客來之於書局、Uber 與Grab 之於計程車服務、Airbnb 與Booking.com 之於旅館業者等。

由於S2C 是跟消費者直接接觸,也是最容易被一般人理解,所以很多網路的創業公司也把創業的焦點放在這裡,形成在S2C 這一領域百花齊放的盛況!

第二種是S2S, 為供應商到供應商模式(Supplier-to-Supplier):即平台品牌的商業模式,主要是提供服務來媒合兩個不同的供給方,達成交易的目的。這樣的商業模式,顛覆了傳統的供應鏈,也就是傳統的製造業透過業務員或代理商,賣零件或原料給中下游的企業,所以S2S 的商業模式顛覆了中間商存在的價值。S2S 最代表性的公司,當然是Alibaba 莫屬。

除了Alibaba,在西方世界仍然有一些把S2S 平台經營得很成功的公司,如FlexfireLEDs 是一個提供全世界各種燈光照明、器材的平台,無論你是戶外燈光設計師,或是室內裝潢公司,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你需要的照明產品;Restaurantware 則是提供一切餐飲用品的平台,無論你是開餐廳、酒吧或者咖啡館,都可以找到你開店需要的物品,包括廚具、餐具、清潔用品、設備等等。Flex reLEDs 和Restaurantware 的共同特色,就是都有用戶的評價系統,完全符合經營平台品牌的要件。

根據Forrester Research 的預測,美國S2S 平台的營收規模將由2018 年的1.1 兆美元,增加到2023 年的1.8 兆,占整體企業對企業交易的17%,並預計未來5 年,S2S 平台交易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因此,網路的創業者,未來不一定只想著S2C 的營運模式,也可以思考比較藍海的S2S 的創業機會!

第三種是C2C,為消費者到消費者模式(Consumer-toConsumer):即平台品牌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媒合平台兩方的消費者,透過媒合來達成產品或服務的交易。

這種交易的方式,在實體世界並不是很普遍,是在網路興起的90 年代才開始普及,人們透過平台與陌生的第三人交換、買賣產品或服務。這類平台品牌成功的並不多,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都是創立於1995 年的eBay 及Craigslist,還有大陸的淘寶網、台灣的露天拍賣,以及來自新加坡的Shopee,都是屬於C2C。

C2C 的交易,由於產品的交易品質難予保障,常常發生消費者糾紛,所以C2C 交易平台一旦取得初步的成就後,也都加入S2C 的戰局,如eBay、淘寶網與Shopee 等,開始經營傳統電商的生意,與S2C 平台爭奪市場。

不過,像Amazon 這樣成功的S2C 平台,也不好惹。記得在美國進修大數據預測科學時,在Amazon 買的教科書,也鼓勵你將舊書賣回給它,反向做起C2C 的生意;但是由於有純熟的電商經驗,Amazon 經營C2C 時,在流程上給消費者多了一些保障。

所以,平台為了求生存,不管一開始是S2C 或C2C,都可能在不同的模式之間找機會,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因應策略!

最後一種是C2S,為消費者到供應商模式(Consumer-to-Supplier):即平台品牌的商業模式,主要是由一群消費者自發或者由平台發起聚合一群消費者,形成相對較大的採購訂單來使企業提供更大的優惠空間。

這種模式也是起源於網路興起的時代,消費者可以應用社群媒體或者是團購平台,向供給方的企業提供購買意向、買方人數、商品特徵、品牌、型號及商品價格等訊息,集體向企業議價,爭取較好的購買條件,就如本文一開始所敘述的案例。

C2B 模式長期成功的案例並不多,而這股風潮是由Groupon於2008 年所刮起的,GOMAJI 則是台灣團購的代表。這類C2B的商業模式經營並不容易,例如GROUPON 已經退出台灣市場,而GOMAJI 也宣告退出團購業務,將經營重心轉向電子票券。

以上四種商業模式,可以說是平台品牌最基本的經營模式,但是就像是實體品牌一樣,隨著品牌的壯大、資源的增加,品牌為了成長會不斷的演進。就實體品牌而言,會演化出產品線品牌、副品牌、多品牌、水平整合、垂直整合等不同模式;就平台品牌而言,則有可能在S 與C 之間不斷的組合、演進,而有所謂的S2C2C、S2S2C、C2S2C 等模式。然而,所不同的是,實體品牌的管理者,絕大部分都是

在經營製造商與消費者的關係,也就是S2C;但是平台品牌則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最大的區別就是經營這四種不同的雙邊關係。

平台就像一個蹺蹺板,無論哪一種商業模式,平台品牌的經營者,都要使蹺蹺板兩邊保持平衡。否則,就會造成「失衡的痛苦」。 ▶▶ 閱讀更多 高端訓《大數據預測行銷:翻轉品牌X會員經營X精準行銷》

 
閱讀筆記
民國的慢船/重回半島的在台馬華文學
林韋地聯合報
《民國的慢船》書影。(圖/有人提供)
推薦書:黃錦樹《民國的慢船》(有人出版)

小說家黃錦樹在早期《烏暗暝》等成名作之後,2013年以《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強勢回歸,這本以馬共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集,在新馬文壇引起巨大回響,因題材敏感,馬來西亞某連鎖書店甚至在內政部的暗示下不進這本書,形成「沒有查禁的查禁」。《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後,黃錦樹的小說產能大爆發,接連出版了《猶見扶餘》(我個人覺得他的所有小說集中最好的一本),《魚》,《雨》,獲得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金鼎獎文學圖書獎,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入圍聯合報文學大獎兩次,其小說創作和成就進一步地得到各文學場域的肯定。

在《雨》三年之後,黃錦樹再次推出全新創作短篇小說集《民國的慢船》,由馬來西亞有人出版社出版,自出道以來,黃錦樹所有的小說集和論文集都是在台灣出版,這是第一次黃錦樹在馬來西亞出版自己小說新作,(有人出版社曾出版過黃錦樹的《火與危險事物》和《注譯南方》,但前者是小說舊作精選,後者是雜文集)。書的封面由馬華知名作家/畫家龔萬輝設計,龔萬輝表示作者希望用「枯葉蝶」作為封面設計的意象,或許小說就是一種擬態。

書名《民國的慢船》己經點出這本小說集的主題,誰坐慢船到民國?自然是馬(來西亞)華(人),而這個民國不是大陸49年前的民國,而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為什麼是慢船到民國而不是慢船到台灣,也反映了那一世代留台馬華生的認同,在那個「兩個中國」的年代,留台馬華生都覺得自己是在留學「中國」,那個時代馬來西亞華校學生的升學出路十分有限,「中(華民)國」給僑生的很多高教的機會和優惠,改變了很多馬華人的人生和處境。

這本小說集描寫了留台馬華人的眾生相,如〈慢船到民國〉中的六個個案,留台馬華人,有些學成後返馬,也有很多就這樣留了下來,在台灣島上過了一輩子,(黃錦樹曾在2014年和張錦忠及李宗舜主編《我們留台那些年》,同樣由有人出版社出版)。無論是留台或者返馬,留台馬華都是處於台灣或馬來西亞社會的邊緣,有些人甚至掩蓋自己馬華或留台的身分。

黃錦樹這本小說集中,實在找不到幾個形象正面的人物,(有趣的是大多是文科出身),被困在歷史的創傷當中的同時,還是得在現實中掙扎求存,如〈論寫作(林君的來信)〉中的林君,是個一輩子欺名盜世的馬華文壇巨擘,抄別人的作品當作自己的作品,只能在台灣檳榔西施小茹的年輕女體身上得到救贖。

「離散」這個題材的處理最終還是和「記憶」息息相關的,當自己移動到另一個國度,自己的下一代對自己的原鄉毫無所知,也不感興趣,而隨著時間過去,家鄉的人也覺得自己早已遠走他方,和這個社會無關,家鄉也隨著歲月改變甚大,面目全非,只有自己對家鄉的記憶和情感一直停留在原點,未曾改變。因此,關於「離散」的寫作,都是對遺忘的抵抗。留學(中華)民國的馬華人,更是這種「離散」狀態的極致,因為他們一方面背負著(從未存在過的)「南洋人民共和國」/馬來西亞華社的記憶,而他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處境,也如同馬共在馬來半島,變成一個不合時宜的歷史幽靈。(現在年輕一代的馬華留台生也多是台灣認同,已沒有黃錦樹那一世代留台馬華人的民國情懷了。)

馬共作為題材/符號在這本小說集中比較少被直接描寫,不像前幾本小說集書寫的是馬共活躍的年代,這本小說集中的馬共被提及時,比較像是在述說馬共的「其後」,如〈雨紛紛〉寫馬共總書記陳平,在老了以後試著潛回到馬來半島返鄉掃墓,歷史現實中的陳平從未回到馬來半島客死異鄉,歷史的改寫和「如果歷史有如果」,一直都是黃錦樹馬共小說中重要的趣味元素。在新馬港,有許多讀者讀黃錦樹小說是因為馬共這個題材,但有趣的是黃錦樹在小說中對馬共多是以嘲諷而非同情的態度,而馬共為何被選為書寫的題材,主要是因為其主要成員為華人而且為華人群眾所支持,和共產主義沒有什麼關係。

因題材的選擇,這本《民國的慢船》的閱讀門檻其實比黃錦樹之前的小說還要高,如果要看得懂小說中作者所布下的所有符號和名詞,至少要非常熟悉馬來西亞華人史和中華民國在台灣史,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學素養,(黃錦樹喜歡在小說創作中展現他的文學觀,幾乎可視其小說創作為其學術論述的實踐),能符合這幾個條件的讀者自然是少之又少。在馬來西亞,只有十分之一的華人學生就讀於華文獨立中學,因此絕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年輕世代都不清楚自己的歷史,馬共更是馬來西亞官方史觀中敏感的禁忌,而在台灣,以「中國」自居的民國時代,感覺已是非常遙遠的事。

題材選擇上的邊緣,使得黃錦樹小說的可讀性,完全訴求於其小說的技藝和文學性。

在台多年的黃錦樹常被問為什麼不寫台灣,而他一直覺得這個問題很蠢,「我的寫作就是台灣經驗」。但透過《民國的慢船》這本小說集,黃錦樹做出了更有力的回應,在台馬華人的故事,就是發生在台灣,以台灣為背景的故事。

《民國的慢船》在馬來西亞出版,半島文壇或許視之為小說家之歸來,但對更多不熟悉黃錦樹的馬來西亞讀者來說,其實它更像是台灣文學的南向。

 
【旅行】並非想像那樣/珠穆朗瑪峰大本營
如果純粹是為了看聖母峰的話,勸你還是回家吧。在前往EBC的途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宏偉的高山,可最壯觀肯定不是聖母峰。一路上可見這世界最高峰的機會並不多,就算看到也只是頂峰那一丁點而已。

被人遺忘的鋼琴發明者
誰發明了今日廣受歡迎的鋼琴?答案是大多數人可能從未聽過的一個陌生名字:克里斯托弗里。這位1665年生於巴都亞的樂器製造師,1688年開始為梅迪奇家族的費迪南多親王工作。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