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No.428 跟著中研院,穿越古今來解惑!


健康飲食、肥胖、醫學新知…各種你想知道的醫學健康資訊、名醫提供的保健錦囊,都在【健康e世界】。 沒有Magic,只有Basic!【經理人月刊電子報】以實用易學滿足經理人的管理需求,讓你提升管理能力無負擔!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7/10第46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台】 跟著中研院,穿越古今來解惑!
【新書搶先報】 《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
《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
【搶鮮報】
【馬路消息】 我們要徵文


你是否也曾好奇:「揪∼竟,『中研院』的學者們,都在做些什麼?」新書《研之有物》為世人揭開最高學術殿堂的神祕面紗,以極致親民的語言,「轉譯」學者們的研究心血(論文不給翻譯翻譯,還真看不懂啊∼),從古代皇帝的高級煩惱,到現代的人文研究,篇篇研究都能為你解決人生困惑。
如果你是科普宅、歷史狂、知識控,這本書你一定會喜歡。如果你和本編一樣,求知若渴,卻又怕「知識之門」太厚重,推都推不動(遑論將它打開)……本書定能領你進門,而不打擊你的自尊心!
生命本就令人充滿困惑,所以我們學習,我們求知,但是當一個新手醫師剛踏出校門,面對醫病之間的各種生死抉擇,才發現世上太多兩難,沒有答案。《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就是才25歲的內科醫師穆琳,真誠地寫出了經歷的一個個故事,一道道對於生命與尊嚴的勇敢提問。 )

Top
.


購書去→


蘇東坡瘋檳榔?明朝人愛寫炫耀文?
鼓吹自己好棒,竟沒用……
  
中研院,在做什麼?!   
跌破你眼鏡的史料趣事、學者口袋裡的故事,  
用鄉民說書般的白話文,翻譯給你聽!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專文作序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學家)、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鄭麗君(文化部長)、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謝金魚(「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共同創辦人)、謝佩霓(藝評人、策展人)──一致推薦 (依姓氏筆畫序排列)

●北朝寶寶心裡苦怎麼辦?街頭造佛像,求慰藉。
●部落客鼻祖在這裡!明代古人也瘋打卡式遊記、炫耀文。
●為消瘴癘之氣,蘇東坡竟成紅唇族?!
●斬雞頭、告陰狀……人們為何在神明面前發誓? 面對霸凌,我們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迫害vs情感依附,家內性侵開不了口的原因。
●活在當代的巫師,究竟做些什麼?

秒懂古人的史料祕辛 ╳ 知識量爆表的現代講堂 史上第一本!來自中央研究院,讓你無痛修學分的人文公開課。
一趟由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團隊領頭的人文之旅,用最親民的語言,帶你潛入最高學術殿堂,挖掘論文裡的高質量知識。
你從不知道的古代庶民生活、皇帝心聲,和現代人息息相關的災難社會學、心理、政治、語言研究……篇篇都像坐在巷仔口那位深藏不露的神人在講古,推翻你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認知與想像。

作者簡介: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盼以具體的研究案例、真實的研究員生活,揭開中央研究院神祕的面紗,讓人們了解研究成果如何應用於生活中,繼而體會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
中央研究院以理論結合實作、專業結合想像力,探索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答案。每個研究成果,都不只是一篇論文,而是推進生活邁向永續的動力。惟鑒於論文的專業嚴肅性,難以令社會大眾親近、了解研究的意義與樂趣,進而運用各種理論與發現,因此中央研究院於 2017 年推出「研之有物」科普網站,期待成為中央研究院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將論文轉化為親民、簡易的報導,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
【Facebook】研之有物
【網站】http://research.sinica.edu.tw/


Top




購書去→

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
當家屬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
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我歇斯底里地尖叫:「她已經簽了放棄急救!她已經簽了!」
──救回病人讓她多活幾天,是值得的嗎?如果是你的至親,你會怎麼選擇?

.最後一位家屬在最後一刻及時趕到,護理師說:「人到齊了吧?那麼,拔管囉……」
──我不禁想:究竟是家人在等待他?還是他在等待家人?

.「婆婆,現在要幫您插鼻胃管喔!」
──她快一百歲了,失智並長年臥床,絕食是她唯一能為自己做的了,我們卻連她僅有的這點自由都要剝奪?

資深醫師教她:「幫病人做選擇,有時是我們醫生應負的責任。」然而,做出選擇不容易,病人自身的意願、病床旁太多的不捨與聲聲不甘心,在在拉鋸著最終決定。
滿懷救人熱情的年輕醫師來到醫療現場,才發現有太多學校沒教也教不了的,那正是──人。即使醫術再精良,但許多時候面對病人及家屬的茫然和質疑,身為醫者也同樣找不到解答,因為生命是如此複雜難解,人性是如此瞬息萬變,情感更是無法說聲再見便割捨。
生存方式有時是一個人無能為力的,那麼,人生最終的句點到底由誰來劃下?

作者簡介:
穆琳醫師Muk Lam
25歲,擔任內科住院醫師第一年。
201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現於香港公立醫院服務。童年時,想當科學家;年紀稍長,想做個生物學家;進入醫學院後,原本想當精神科醫師,最後在畢業時選擇內科。
她是專業、理性的醫者,並帶著年輕獨具的豐沛情感,在心裡與病人和家屬同傷、共悲。經常有人問:「當醫生的是不是對死亡看得很淡?」但她認為醫護人員對病人之死看似淡泊,不是因為見慣死亡,是因他們沒見慣那位死者;然而對死者的家屬來說,他們確實失去了生命中的一部分。
事實上,習醫以來,最令她深思的並非死亡,而是生命與人性,這也推動著她真誠寫下自己上臨床課、實習及正式從醫後,期間的種種關注、思索,甚至自我懷疑,有些她豁然開朗了,有些困惑仍在尋找答案。
她以「Muk Lam」之名,在端傳媒撰寫「生死觀」、「病房筆記」兩個專欄,如實記錄一名年輕醫者的失落、自省,以及重拾期待。


Top

我們徵求書籍的出版稿件→ aquarius@udngroup.com,郵寄的稿件,若需退稿,請附上回郵信封。

Top
---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